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陈砚急促的脚步声和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教授,欧洲甚长基线干涉阵的邮件刚到,他们说……”后面的话被陈砚的咳嗽声打断了。
“我已经打开系统了。”陈砚的声音变得异常清醒,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你们有没有排除宇宙射线干扰?或者小行星碎片反射的信号?”
“都查过了!”李野立刻回答,“宇宙射线监测仪显示正常,小行星预警系统也没有任何提示。而且美国的阿雷西博阵列刚刚发来消息,他们也监测到了同样的异动,史密斯博士说,他们的超级计算机已经算了三次,轨迹都指向地球!”
这句话让电话那头的陈砚也沉默了。全球监测网络是三年前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监测近地天体和深空异常信号,各个站点之间实时同步数据,除非是真正的宇宙异动,否则不可能出现全球同步的信号异常。
“把你们计算的移动速度和轨迹数据发过来,立刻!”陈砚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紧迫感,“我现在联系国家航天局和国际天文联合会,你们继续监测,每一分钟刷新一次数据,有任何变化立刻汇报!记住,数据不能出任何差错,哪怕是小数点后第三位!”
“明白!”李野挂了电话,转身对小张说,“你负责记录每一次的信号强度和坐标变化,用红笔标出错峰,我来跟其他站点同步数据。”他顿了顿,看着小张发白的脸,又补充了一句,“别慌,咱们干这行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稳住。”
小张用力点头,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00:15,信号强度0.62,坐标XXX.XXX,距离太阳系XX光年”,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一道有些歪斜的痕迹。他深吸了一口气,把溅在桌上的咖啡渍擦干净,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就像入职考试时那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数据上。
监测大厅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警报声,还有两人急促的呼吸声。李野盯着屏幕上不断移动的红点,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他想起半年前和陈砚的一次谈话,当时陈砚拿着信号分析报告,皱着眉说:“这个信号的规律太特殊了,不像是自然天体发出的。如果是人工信号,那发送者的技术水平远超我们的想象——他们能在4.22光年外发出稳定的信号,还能控制它的强度。”
当时李野还笑着说:“说不定是外星人给我们发的问候呢?说不定里面还藏着‘你好’的密码。”现在想来,那笑声显得格外刺耳。如果这个信号源真的是人工制造的,那它向地球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友好的访问,还是……带有敌意的入侵?
就在这时,小张突然叫了起来:“野哥!信号强度又涨了!现在已经到0.8了!而且移动速度也在加快!”
李野立刻看向屏幕,只见数字还在攀升,0.81、0.82、0.83……而红点移动的速度,按照当前的坐标计算,已经达到了每秒3000公里——这是远超人类现有飞行器的速度,人类最快的探测器“帕克太阳探测器”,速度也只有每秒160公里,连它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怎么会这么快……”李野的手心冒出了冷汗。他立刻把最新的数据发给陈砚,同时拨通了阿雷西博阵列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史密斯博士,一个头发花白的美国老头,平时总爱跟李野开玩笑,说“等退休了就去阿塔卡马看沙漠星空”,但今天,他的声音里满是凝重。
“李,你们也发现了吧?”史密斯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还有几声压抑的咳嗽,“我们的超级计算机算到凌晨,信号源的速度还在增加,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它到达太阳系的时间可能只有……只有三个月了。”
三个月?李野的心猛地一沉。三个月的时间,对于应对一场可能的外星异动来说,太短了。人类的航天技术还不足以派出探测器去拦截,甚至连准确判断信号源的性质都做不到——它是固体?是气体?还是某种能量体?
“史密斯博士,你们有没有分析出信号源的构成?是天体,还是某种飞行器?”李野急切地问,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还不能确定。”史密斯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疲惫,“我们尝试用不同频段的雷达扫描,都没有收到反射信号。它就像一个透明的幽灵,只有能量波动能证明它存在。而且我们的物理学家说,这么快的速度,除非它有反重力装置,否则早就被自身的惯性撕碎了——这不是我们能理解的技术。”
挂了电话,李野靠在椅子上,感觉浑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他看着屏幕上那颗不断逼近的红点,突然想起了女儿上次视频时画的画——一张歪歪扭扭的星空图,上面有一颗特别大的星星,女儿说“这是爸爸工作的地方,能看到最远的星星”。当时他还夸女儿画得好,现在却觉得,那颗星星可能正带来危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双异能学生请大家收藏:(m.zjsw.org)双异能学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