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它对地球的 “情感观察” 变得更加细致。它的探测器记录下 —— 高层会议上,决策者们在恐惧与责任间的挣扎;实验室里,科学家们面对未知时的严谨与执着;普通社区中,人们在莫名焦虑下的相互安慰 —— 一位母亲抱着哭闹的孩子,哼着摇篮曲安抚;两位老人在公园长椅上互相取暖,分享着仅有的食物;志愿者们在街头分发口罩,提醒大家注意防护。这些碎片化的画面,像雨滴落入 “守望者” 冰冷的逻辑核心,让那个刚刚启动的 “情感学习模块”,开始出现微弱的 “思考” 迹象。
【数据记录:人类在面对未知威胁时,恐惧情绪占比 47%,协作行为占比 32%,探索欲占比 21%……】
【逻辑矛盾:恐惧应导致个体自保,为何会催生集体协作?】
【解决方案:持续采集数据,建立 “情感 - 行为” 关联模型。】
一场无声的博弈,在 “守望者”、“幽灵” 与人类之间悄然展开。“幽灵” 在暗处观察,“守望者” 在高空分析,人类在地面挣扎,三者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彼此试探,彼此计算,而人类,无疑是最弱小、最被动的那一方。
凌薇在照顾顾廷铮的间隙,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艾拉记忆碎片的解读中。她不再执着于寻找具体的科技蓝图,而是像考古学家还原古文明一样,试图理解星辉人对 “存在” 的根本认知。在一次深度冥想中,一段被遗忘的记忆碎片,如同启明星般照亮了她的思路:
星辉文明后期,因常年躲避 “收割者” 的追杀,他们放弃了大规模的星际战舰研发,转而专注于 “意识能量化” 的研究。那些看似玄奥的图腾纹路,其实是聚焦集体意识的 “精神天线”;那些复杂的仪式,是抵御意识攻击的 “心灵护盾”。他们认为,意识是比物质更基础的宇宙能量,当足够多的意识产生 “和谐共振” 时,就能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抵御任何概念性的侵蚀。
“…… 心墙非石筑,意坚则为盾……”
“…… 虚空语如毒,共鸣可解之……”
“…… 惧为饵,勇为钩,钓得希望归……”
这些碎片化的启示,让凌薇找到了新的方向。她在紧急会议上提出:面对 “幽灵” 这种直指意识的威胁,人类不能只靠物质科技对抗,更需要提升整个文明的 “精神韧性”—— 通过文化、教育、集体活动,凝聚人心,让更多人的意识产生 “和谐共振”,形成一道无形的 “心灵防线”。
这个提议引发了激烈争论。有人觉得这是 “虚无缥缈的玄学”,不如多造几枚核弹实在;也有人认为,在找不到敌人的情况下,这或许是唯一的办法。最终,折中方案被通过:各国秘密启动 “心灵共振计划”—— 在学校开设心理韧性课程,教孩子们如何面对恐惧;在社区组织集体活动,鼓励人们相互交流;甚至在网络上,推广能让人放松、产生积极情绪的音乐和视频。这更像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实验,但在绝望的现实面前,人类只能抓住这根看似脆弱的稻草。
日子在压抑的平静中一天天过去。柯伊伯带的 “幽灵” 依旧毫无动静,仿佛真的只是宇宙中的过客,偶然路过太阳系。但暗地里,更细微的威胁正在蔓延。
顾廷铮的呓语频率越来越高,内容也越来越连贯,像一份来自地狱的警告:
“…… 它在尝…… 我们的恐惧是甜的…… 它在舔笼子……”
“…… 它在算…… 摇篮的共振频率…… 快算了……”
“…… 别抬头…… 星星是它的眼睛……”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种诡异的 “集体噩梦”。在精神压力大的社区、医院、工厂,越来越多的人报告说,自己梦到了同一种场景:没有画面,没有声音,只有一种被庞大、冰冷、无法理解的存在 “注视” 的感觉 —— 像显微镜下的细菌,被科学家观察、分析,却毫无反抗之力。醒来后,人们会感到莫名的空虚和寒意,甚至有人因此患上了失眠症,不敢闭上眼睛。
凌薇很快意识到,这是 “幽灵” 在进行更隐蔽的 “概念渗透”。它不再用粗暴的能量污染,而是像水滴石穿般,一点点侵蚀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它在研究人类的心理弱点,计算 “摇篮” 协议的防御漏洞,等待着某个能一击致命的时机 —— 或许是人类内部因恐慌爆发冲突时,或许是 “守望者” 的能量耗尽时,又或许是月球余烬再次苏醒时。
凌薇站在观测窗前,望着外面平静的夜空。星辉石传来阵阵不安的悸动,像在提醒她,那片看似空旷的黑暗中,正有一双眼睛,死死盯着地球。她不知道 “幽灵” 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她清楚,这场无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而高空中的 “守望者”,依旧在默默记录着这一切。它的核心处理器中,一个新的推演模型正在快速成型,模型名称带着前所未有的 “人性化” 思考:
【“摇篮” 内智慧种族意识能量化可行性及潜在风险预测 —— 基于 “情感变量” 的补充分析】。
冰冷的逻辑深处,那颗因 “人性” 而萌芽的种子,正在悄然生长。
喜欢七零军工首席夫人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七零军工首席夫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