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意大利民族英雄朱塞佩·加里波第,尽管年事已高且与政府素有分歧,但出于共和信念和对法国(他曾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战斗过)的同情,主动请缨,要求率领志愿军前往法国作战。
亚历山德罗略作思索,同意了:“告诉加里波第将军,王国政府高度赞赏他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同意他以个人名义组建‘志愿军’,赴法参战。他的部队将主要承担他们所擅长的敌后游击、山地袭扰、侧翼牵制等非正规作战任务,享有高度的战术自主权。”
他对心腹解释道:“此举有三利:其一,加里波第的山地作战经验确实能有效骚扰普鲁士人的后勤线,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其二,以‘志愿军’名义出动,可以进一步淡化我国政府直接大规模出兵的色彩,在外交上更为灵活。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亚历山德罗压低了声音,“让他去法国发挥余热,总比留在国内,被某些不满分子奉为旗帜要好。将他纳入(哪怕是松散的)总参谋部的战略框架内,总比让他完全游离于体系之外更安全。”
命令下达,加里波第虽对政府仍心存芥蒂,但战斗的召唤压倒了一切。他迅速行动起来,凭借其巨大的个人声望,很快召集起一支约八千人的队伍,其中不乏追随他南征北战的老兵、理想主义的青年志愿者以及一些外国同情者。他们装备混杂,但士气高昂,迅速向法意边境集结。
与此同时,随着《意法秘密协定》的正式用印,意大利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全速开动起来。都灵、热那亚、拉斯佩齐亚的港口日夜喧嚣,汽笛长鸣。运输船队密集地停靠在码头上,如同等待迁徙的巨兽。一队队身着崭新军服、装备精良的意大利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登上舷梯;大量的火炮、弹药、粮秣和军马被源源不断地吊装进船舱。整个利古里亚海岸线,都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兴奋的远征气息。
根据密约,意大利远征军首批5万人登船启航前,法国政府必须履行第一个实质性条款——正式移交尼斯和萨伏伊地区。
一支由内阁大臣、资深议员、军方高级将领及行政官员组成的庞大“特别监督委员会”,浩浩荡荡地开赴两地。尽管头顶战争阴云,仪式不免仓促,但其历史象征意义无比巨大。
在尼斯市政厅前的广场上,气氛微妙而凝重。众多当地居民(其中许多是意大利裔)聚集于此,心情复杂地看着法国驻军士兵降下那面熟悉的蓝白红三色旗。随后,在略显沉闷的鼓点声中,意大利王国的绿白红三色旗缓缓升起,迎风展开。法国代表面色沉痛,语调干巴巴地宣读了移交文书,含糊地提及了“基于民族自决和历史渊源,及当前特殊局势下的安排”。过程简短,甚至有些尴尬,但对意大利而言,这一刻意味着1860年统一进程中最后的领土遗憾得到了弥补,萨伏伊王室的龙兴之地正式回归。
紧接着,在意大利委员会和军警的“监督”与“维持秩序”下,尼斯和萨伏伊全境举行了公民投票。结果毫无悬念,在高投票率(和某种无形的压力)下,绝大多数选票赞成回归意大利王国。所有法律流程以惊人的速度走完,生效文件被火速送回罗马。
消息传回国内,意大利再次陷入了民族主义的狂欢浪潮。都灵议会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国王激动地宣称:“意大利的领土完整与自然边界,今日终于彻底实现。”亚历山德罗·科斯塔的个人威望被推向了新的顶峰。尼斯和萨伏伊的回归,为他出兵法国的决定提供了最有力、最直观的民意和王权支持,任何内部的质疑声都被这股狂喜的浪潮所淹没。
承诺既已兑现,利剑即刻出鞘。首批5万意大利远征军,在海军主力铁甲舰队的庄严护航下,组成庞大的运输船队,浩浩荡荡地驶过利古里亚海。11月中旬,舰队顺利抵达法国南部的土伦港和马赛港。
意军登陆的过程井然有序,与港口内可见的溃败法军、惶惶不安的市民形成了鲜明对比。士兵们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迅速在港口外围建立警戒线并开设前进基地。意军总指挥部随即与法国南方军区取得联系。
根据罗西将军与总参谋部事先反复推演的计划,意军主力并未急于向内陆普鲁士军队的主力方向冒进。而是派出先头部队,谨慎地利用法国尚存的铁路线,沿着罗讷河谷缓缓向北推进,兵锋遥指第戎方向,主要意图在于威慑和牵制,做出威胁普鲁士军团漫长补给线及南翼侧后的姿态,而非寻求决战。
在罗马首相府,亚历山德罗的目光同时聚焦于两条战线:一是法国南部意军每日发回的部署报告,显示部队行动顺利,已初步建立稳固的支撑点;另一条则是更为隐秘却至关重要的金融战线——科斯塔集团总裁莱昂纳多·巴尔迪与法国财政部特派代表之间,关于苏伊士运河股份转让的具体谈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铜账簿与铁王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青铜账簿与铁王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