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堡入口处,气氛肃穆而微妙。三支保养精良的中正式步枪静静地躺在油布上,黝黑的枪管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峻的光泽。那几盒黄澄澄的子弹,更是让所有人的呼吸都粗重了几分。力量,实实在在的、能远距离杀敌的力量,就这么突兀地出现在眼前,冲击着这群习惯了近身肉搏和简陋弩箭的幸存者的认知。
大牛的手悬在半空,被林逸喝止后,依旧眼巴巴地盯着步枪,喉结上下滚动,仿佛那是什么绝世美味。刀疤脸和瘦猴虽然没说话,但眼神中的炽热毫不掩饰。就连老李,也抚摸着粗糙的枪托,感慨万千:“老物件啊……当年就用这个打鬼子?”
小雅则对那本泛黄的日志更感兴趣,小声问:“林工,这日记里……都写了啥?”
林逸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没有先去动枪,而是更加小心地捧起了那本日志。纸张极其脆弱,他几乎不敢用力,小心翼翼地翻阅。
开篇是一些日常记录,字迹工整而简洁: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晴。加固东侧射击孔,土石松动。夜间哨位增设铃铛示警。”
“六月十二,阴雨。储备粮食受潮,紧急晾晒。发现鼠患,设夹捕之。”
“七月初一,闷热。敌机侦察过境,隐蔽良好,未暴露。战友小柱子疟疾复发,草药短缺……”
记录平淡甚至有些枯燥,却真实地反映着当年守军枯燥而艰苦的战斗生活。但很快,林逸的目光被几段特别的记录吸引住了:
“七月十五,大雨。营房渗水严重,苦无建材。偶得灵感,以糯米熬浆,混合黏土、沙石,涂抹裂隙,效果奇佳,胜过洋灰。此法或可推广。”
“八月初九,夜。鬼子巡逻队频繁,地面工事易暴露。与弟兄们商议,拟从伙房下方向外挖掘隐蔽通道,出口设於废弃砖窑。需注意支撑与通气。”
“九月二十,秋凉。弹药稀缺,需节省。训练士兵以毛竹削尖,火烤硬化,制成竹签,埋於阵地前浅坑,辅以草叶伪装。昨日毒杀敌军狼犬一只。”
“十一月冬,严寒。哨兵手足冻伤甚多。收集枯草、破布,缝制简易‘手闷子’与‘脚套’,虽陋,可保些许暖意。另,以铁皮罐头盒改制小炉,燃碎炭,可暖手亦可热食。”
越往后看,林逸的眼睛越亮。这哪里是普通的哨所日志?这分明是一本在极端缺乏物资条件下,运用民间智慧和现有材料进行生存和战斗的“土法生存秘籍”!
没有水泥?用糯米浆混合黏土!
缺少武器?削尖毛竹做陷阱!
保暖不足?破布枯草做手套!
甚至还有挖掘隐蔽地道、利用地形设伏、土法制火药(后面有模糊提及但因页面破损看不清)的记载!
林逸猛地合上日志(动作很轻),脸上因为兴奋而泛起红光,之前的肃穆被一种发现宝藏的狂喜取代。
“同志们!我们捡到宝了!”他声音都有些发颤,“这不是普通的日记,这是一位……不,是一群土木工程和生存大师的实战经验总结啊!”
他把日志中的几个例子快速讲给大家听。
大牛听完,挠着头:“糯米糊糊补墙?这能结实吗?听着跟俺老娘糊窗户纸差不多……”
老李却若有所思:“老辈人盖房子,确实有用糯米浆的,黏性大,耐久。关键是……我们现在哪儿找糯米去?”
林逸大手一挥:“思路!重要的是思路!我们现在有水泥有钢筋,条件比前辈们好多了!但他们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的思维方式,才是无价之宝!”
他指着地堡的墙壁:“看看这结构,这么多年了还这么坚固!看看他们设计的射击孔和通风口!还有这个隐蔽的弹药库位置!这本身就是优秀的防御工事案例!”
“更重要的是,”林逸目光炯炯地扫过众人,“前辈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且要用最‘土’但最有效的方法上!”
他立刻做出了决定:“日志妥善保管,以后每天抽时间学习研究。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第一,彻底勘探这个地堡,评估其结构安全性和可利用价值;第二,根据日志的启发,结合我们现有物资,对梁场堡垒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我称之为‘堡垒2.5立体防御与生存优化计划’!”
勘探工作迅速展开。地堡比他们想象的更深、结构更复杂。除了这个入口房间和通道,里面还有几个大小不一的房间,分别是曾经的营房、储藏室(发现了一些生锈的工具和空木箱)、以及一个最大的房间——指挥所兼伤员安置点。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指挥所的一角,他们发现了一个被碎石半掩的向下阶梯!
清理后,下面竟然是一个蓄水池!虽然水已干涸,但池壁完好,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与外部相连(可能通往附近的河流或地下水脉)。这意味着,如果能够清理并修复引水系统,他们将获得一个稳定的、位于地下的、受保护的水源!这比地面水塔安全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末日堡垒建造大师请大家收藏:(m.zjsw.org)末日堡垒建造大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