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伯说谎了。
卫时觉这一路不是花了五千两,是万两。
但他不是赔了万两,这是两个概念。
五十天都没到山海关,更别说前线。
宣城伯打赌赢了,一次就赢了八万两。
这是个玩笑,后军勋贵在找理由,变相支持宣城伯。
老大立刻送过来三万两。
为了锻炼老三出门带兵和做事协调能力。
宣城伯下了血本。
卫时觉离开京城的时候,的确斗志昂扬、心高气傲。
现在他很务实。
钱难赚,屎难吃。
谁都变不出物资。
没有就是没有。
从原材料到制作,从流通到消费。
不是一句话的事,也不是有银子就可以。
成年人,生气有什么用。
废柴因常识错误,没有任何准备,出京成为一个笑话。
也因常识正确,轻易就解决了问题。
高价购买吃喝用度,故意让行脚商传播使团购买物资的消息。
有银子赚,行脚商跟上来了。
跟着使团,不怕边军欺辱,当然越来越多。
但生意不是这么个事啊。
现在有银子,护卫是终端消费者。
不可能一直缺物资。
生意若没有终端,就是一锤子买卖。
边军联系山外的小部落,带着皮子到关隘;
卫时觉拿着御符,以观摩的名义到关外接触。
行脚商从通州购买物资,粮食、盐巴、粗布等,转运跟随,赚辛苦钱;
护卫买物资,再通过边军到关外换皮子。
同时雇佣边军家眷,切割皮子给缝制冬衣和帐篷。
边军顺带也与行脚商做点其他小生意。
就这么简单。
三百人的吃喝用度,竟然盘活了蓟镇各关隘的贸易。
这次交易后,边军三年内不缺物资。
卫时觉想观察边镇,搞个地盘猥琐发育。
不仅没发现任何机会,他还确定边镇无法做大。
缺物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到处是一潭死水。
至于使团,你们想拖,老子更能拖。
没有找到生存的办法,急着去前线干嘛。
这一路行来,认识了很多部落。
哈当、虎哈、马川、打鸡、忽鲁思、汤兔、招毛兔、军逃兔、大孛林、大碱、毛挨兔…
全是五十年来,喀喇沁(哈喇慎)崩散后的部落。
他们几百人一坨,大的部落顶多千人。
在蓟镇外的深山中放牧,根本不敢去草原,身处四方豪强之间,苟延残喘。
明初的时候,太祖派军队守关,然后迁家眷开荒定居。
有了村子,才开始修堡,兵堡高墙向两侧延伸,就是边墙。
二百年来,边墙不断完善防御,逐渐变为长城。
尤其是戚继光在蓟镇十多年,这位是个塔防玩家,特别喜欢在边墙造塔。
别的地方不敢说,只要是戚继光改造过的地方,能承受十几倍以上的敌人进攻。
四十年了,边军还在享受戚少保的荫恩。
没有生存危机,百姓在懵懂混日子。
至于兵备,有班军轮值守关就不错了,别指望作战。
根本没猥琐发育的条件。
十一月初三,天空下小雪。
这年头太冷了,从京城离开的时候,就下了一场雨夹雪。
护卫若没有防寒服,根本无法行进。
冒着小雪,使团终于来到大关,桃林口。
中间一条河流通过,是滦河最大的支流,青龙河。
兵堡就在两山之间,桃林卫三千人驻扎,家眷万余人。
与大多数兵堡一样的布置。
只不过桃林口有水关。
大河上二十几个石墩,上面是石桥,连接东西两个兵堡。
桥上建石楼、烽火台,冬季也无法跨越。
“大人,大人,到咱家住宿,有炕、有柴火,暖和。”
卫时觉扭头,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子穿羊皮,对他大喊,招揽生意。
摇摇头,向马车一指,示意他去招揽那些文臣。
桃林口两个兵堡,范围挺大,方圆十五里,四周还有边军开垦的田产。
就是远离官道七十里,有点冷清,平时根本没外人到这里。
家眷第一次见这么多行脚商,都在叽叽喳喳询问带了什么东西。
卫时觉看到一个身穿铠甲的人,小跑出兵堡大门,立刻下马迎了上去。
这是指挥使韩成武,刘家口也是他的防区,两人几天前见过。
韩成武笑容满面,热情拱手,“千盼万盼,校尉大人终于来了,您若不来,真无法跟家眷交代了。”
卫时觉拱手回礼,“记得你说过,守备府在东堡,让使团去东堡,咱们去西堡,行脚商和护卫住军营,他们自己有吃食,购买贵堡草料喂马。”
“哎,好,听您的安排。”
韩成武向后安排几句,卫时觉又问道,“桃林兵备道呢?”
“俺家这位大人浙江举人出身,人是好人,就是冬天不出门。”
“哈哈,南国之人这么怕冻。”
“倒也不是,大人已经在蓟镇多年,第一年来的时候,不知这里的天气,手脚起了冻疮,冬季受冷奇痒难耐,看着他就难受,还是在家待着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621,不一样的大明请大家收藏:(m.zjsw.org)1621,不一样的大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