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心翼翼地解开铁丝,展开纸张 —— 那是一张泛黄的星图,边缘已经磨损,却被人仔细地塑封过,虽然塑封膜早已开裂,却依旧能看清上面的线条和标记。星图中央,用红色墨水标注着一条从地球联邦通往银河边缘的航线,航线终点画着一个小小的五角星,旁边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家的方向,等我们回来。”
没有署名,没有日期,可那娟秀的字迹里透着的期待与坚定,却像一把小锤,轻轻敲在我的心上。这张星图,或许是当年某位船员偷偷带在身边的,是他们对回家的渴望,是对任务成功的期盼。可最终,“老兵” 号没能带着他们回到 “家的方向”,反而成了船坞里的废铁,这张星图也成了无人问津的遗物。
我将星图小心地折好,放进背包里 —— 这是 “老兵” 号船员留下的珍贵纪念,比任何零件都更有价值。重新站直身体,我再次环顾整个舰桥,手电筒的光束扫过那些破败的控制台、散落的杂物、空洞的观察窗,心里的失望渐渐被一种奇异的情绪取代 —— 那是一种 “征服感”,一种 “终于抵达核心” 的踏实。
虽然这里比我想象中更破败,虽然眼前的 “烂摊子” 比任何时候都更艰巨,但我终究还是站在了 “老兵” 号的主控室里。从最初在垃圾场捡到系统,到夜探第七船坞,再到穿越重重障碍抵达这里,我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也每一步都在靠近目标。现在,我终于站在了这艘星舰的 “大脑” 所在地,哪怕它已经停止运转,哪怕它满是伤痕,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系统,标记主控室内所有可回收的零件,不管价值多少,都记录下来。” 我在心里默念,语气重新变得坚定。就算主控制台无法修复,就算核心部件缺失,至少那些散落的线缆、残留的接口、甚至是完好的金属框架,都可能在后续修复中派上用场。“破烂王” 的真谛,不就是从别人眼中的 “废品” 里,找到被忽略的价值吗?
扫描光线再次亮起,视网膜上弹出一张详细的零件清单:
? 可回收线缆:约 50 米(部分仍保持绝缘性,可用于临时接线)
? 金属框架:12 个控制台残留框架(材质为钛合金,可拆解后用于修补其他舱室破损)
? 数据接口:2 个外部接口虽堵塞,但内部针脚完好,清理后可复用
? 应急灯组件:3 个指示灯外壳完好,可拆解出小型灯泡用于临时照明
看着清单上的 “收获”,我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小零件,却像是在荒芜的沙漠里找到的几株野草,证明这里并非毫无生机。我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空布袋,开始弯腰收拾这些可回收的零件 —— 先将散落的线缆整理好,卷成整齐的捆;再用螺丝刀小心地拆卸下那些完好的数据接口;最后将应急灯组件从破碎的控制台里取出来,放进布袋里。
收拾到一半时,手电筒的光束无意间扫过主控制台下方的阴影处,我看到一个小小的金属盒,被卡在两根断裂的线缆之间。我伸手将它掏出来,发现是一个巴掌大的应急数据盒,表面印着 “联邦军工” 的标识,侧面还有一个红色的 “紧急” 按钮。
“系统,扫描这个数据盒,看看里面有没有保存数据。” 我心里一动,这或许是当年船员紧急撤离时留下的最后数据。
【物品名称】应急数据存储盒(型号:DS-09)
【状态】外壳完好,内部电池耗尽,存储芯片未检测到物理损坏
【数据读取可行性】中等(需更换电池并连接专用读取设备,有 70% 概率恢复部分数据)
【系统评价】可能保存着 “老兵” 号最后时刻的关键数据,如撤离记录、故障最终报告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与实用价值。
我紧紧握着这个数据盒,心里的激动重新燃起。虽然现在无法读取里面的数据,但只要找到适配的电池和读取设备,说不定能揭开更多关于 “老兵” 号的秘密 —— 比如当年撤离时的具体情况,比如那个 “不明撞击物” 的更多细节,甚至可能找到修复主控制台的隐藏线索。
就在这时,舱室顶部的破窗突然传来一阵 “哐当” 声,是风吹动了外面的金属支架,撞击到观察窗的残框上。声音在寂静的主控室里回荡,带着一丝诡异的回响,让我下意识地握紧了手里的手电筒,警惕地看向门口 —— 刚才躲避巡逻机器人时,我特意将大门虚掩着,现在门缝里透进的光线,似乎比之前更暗了,天色应该已经渐渐黑了。
我看了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半。从进入 “老兵” 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七个小时,背包里的水和压缩饼干早就吃完了,体力也消耗得差不多,尤其是在主控室里弯腰收拾零件,后背和手臂都开始发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