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波动原因分析:2 号推进器内部线圈存在轻微老化,导致启动时阻抗不稳定,属于硬件固有缺陷,无法通过接线调整解决。但波动幅度在安全阈值内(±0.2A),不会影响基础推进功能,仅会导致输出推力存在 5% 左右的偏差,可通过后续实机测试时调整控制指令补偿。” 系统的解释让我松了口气,只要不影响安全,轻微的推力偏差可以接受 —— 毕竟这是沉睡了二十年的老旧设备,能达到这种状态已经超出预期。
第二阶段测试顺利通过,进度条推进到 90%,进入最关键的第三阶段:信号响应延迟测试。个人数据板屏幕亮起,弹出四个虚拟按钮:“1 号推进器前进”“2 号推进器后退”“3 号推进器左转”“全推进器停止”。系统提示:“请按随机顺序按下按钮,记录每次指令从发出到推进器虚拟执行的延迟时间,标准要求≤0.5 秒。”
我深吸一口气,手指先按下 “1 号推进器前进”—— 光幕上,1 号推进器的虚拟模型立刻喷出淡蓝色的气流,旁边的计时器显示 “延迟 0.2 秒”;紧接着按下 “3 号推进器左转”,延迟时间 “0.3 秒”;当按下 “2 号推进器后退” 时,计时器突然跳到 “0.7 秒”,超出了标准范围,光幕上弹出黄色提示:“2 号推进器信号响应延迟异常,推测为信号线路存在局部干扰(可能是与供电线路并行敷设导致的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我皱起眉头。为了方便布线,我将 2 号推进器的信号线路与供电线路捆在了一起,没想到会产生干扰。“解决方案:1. 重新整理 2 号推进器的信号线路,与供电线路保持至少 5cm 间距;2. 在信号线路外层缠绕屏蔽胶带(从废弃通讯线缆上拆解的铜网屏蔽层,可手工缠绕);3. 调整信号转换器的输出频率,避开供电线路的干扰频段(从 50Hz 调整为 60Hz)。”
我再次拿起工具,跑到右舷维修舱。之前捆在一起的线路像麻花一样缠绕着,我小心地将它们拆开,用剪刀剪下一段铜网屏蔽层,一圈圈缠绕在信号线路上,每缠一圈都用力压实,确保屏蔽层紧密贴合。重新布线时,特意将信号线路固定在远离供电线路的金属支架上,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回到货运舱后,在系统的指引下,通过个人数据板调整了信号转换器的输出频率。
重新进行信号测试时,2 号推进器的响应延迟降到了 0.4 秒,符合标准。当最后一个 “全推进器停止” 指令的延迟时间显示为 0.3 秒时,光幕上的进度条终于达到 100%,弹出绿色的 “模拟测试通过” 报告:
【推进系统模拟测试结果汇总】
1. 供电通路:3 条主线路均无断路 / 短路,电阻值全部控制在 0.1-1Ω 正常范围,APU 负载兼容性达标(最大模拟负载 480W<500W 额定功率);
2. 信号响应:3 个推进器指令延迟均≤0.5 秒,无丢包或误触发,满足基础控制需求;
3. 潜在风险:2 号推进器因线圈老化存在 5% 推力偏差,需在实机测试时通过指令补偿;信号线路屏蔽层手工缠绕存在局部间隙,建议在长期使用前更换专业屏蔽线缆。
我看着报告,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后背的冷汗也渐渐干了。从发现电阻异常到解决信号干扰,这 15 分钟的模拟测试像一场 “突击检查”,暴露出接线时的细微疏忽,却也让整个推进系统变得更可靠。这种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的微迭代过程,虽然繁琐,却让我对明天的实机测试多了几分底气。
“模拟测试通过,可按计划在明天凌晨 2:30 启动实机测试。” 系统的机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认可”,“建议现在对关键接线节点进行二次加固:1. 用扎带固定所有悬垂线路,避免测试时因震动移位;2. 在推进器喷嘴处放置防火毯(从船员休息区找到的应急防火毯),防止启动时喷出的高温气流引燃周围杂物;3. 准备备用熔断片(3 片,额定电流 5A),应对可能的电流过载。”
我点点头,立刻行动起来。用扎带将 APU 到转换器的线路固定在金属支架上,每间隔 20 厘米就扎一道,确保线路不会晃动;跑到船员休息区,找到那块折叠整齐的防火毯,展开后覆盖在 3 个推进器的喷嘴下方,用金属压条固定好;最后从工具箱里翻出备用熔断片,放在个人数据板旁边的小盒子里,方便随时取用。
做完这一切,天已经蒙蒙亮。我靠在货运舱的墙壁上,看着眼前整齐的线路和加固后的设备,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这两天的经历像一场高强度的 “修行”:从对着复杂接线图头皮发麻,到熟练地剥线、固定、检测;从遇到问题时的慌乱,到冷静地排查、解决 —— 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跟着系统指令走的 “新手”,而是能独立应对突发状况的 “接线工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