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第七船坞的应急灯只剩零星几盏还在闪烁,光线微弱得像随时会熄灭的烛火。我背着工具箱站在 “老兵” 号货运舱门口,抬头望着船体庞大的剪影,它在黑暗中沉默矗立,像一头蓄势待发的巨兽,等待着逃离牢笼的时刻。距离逃离方案启动还有 1 小时,按照计划,我需要完成最后一轮全面检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
“首先确认临时线缆固定情况 —— 这是推进器供电与信号传输的命脉,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我在心里默念,掏出强光手电,沿着之前规划的线路,从 APU 舱室开始逐一排查。APU 输出端的主供电线缆用金属扎带固定在支架上,每间隔 20 厘米就有一道,扎带边缘被我用砂纸打磨过,避免划伤线缆外皮;接口转换器与线缆的连接处,我额外缠绕了三层绝缘胶带,在胶带末端还贴了一小块白色标签,上面用马克笔写着 “已检查:无松动”—— 这是我发明的 “标记法”,每检查完一处,就做个标记,避免重复或遗漏。
走到左舷 1 号推进器旁,我蹲下身,手电光聚焦在供电线缆与推进器接口的连接处。之前为降低接触电阻涂抹的导电膏还保持着湿润,接口处的螺丝被我用扭矩扳手拧到了标准扭矩,线缆上的扎带紧紧贴着船体金属板,没有一丝松动。我试着用手轻轻拉扯线缆,感受到扎带牢固的拉力,才放心地在旁边的标签上打了个勾。
2 号推进器的线缆检查格外仔细 —— 它的供电线路之前检测出异常电阻,虽然已经修复,但我还是多留了个心眼。手电光下,线缆接头处的铜芯没有氧化痕迹,屏蔽层的铜网紧密缠绕,连最边缘的细小线头都被我用绝缘胶带包裹妥当。我掏出万用表,再次测量线路电阻,屏幕显示 “0.6Ω”,与之前的测试数据完全一致,心里悬着的石头又落下一块。
3 号推进器位于舰尾,靠近引擎室附属区域,这里的线缆需要穿过一段狭窄的通道。我趴在地上,钻进通道里,手电光照亮了缠绕在管道上的线缆 —— 它们被我用耐高温扎带固定在管道支架上,避开了所有尖锐的金属边缘,连通道入口处容易被踩踏的部分,我都额外垫了一块橡胶垫。检查完最后一处线缆,我从通道里爬出来,后背沾满了灰尘,却丝毫不在意 —— 这些线缆是 “老兵” 号的 “血管”,只有它们畅通无阻,才能让推进器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
接下来是关闭非必要系统,为逃离过程节省电力。我走进舰桥,坐在船长座椅上,打开个人数据板,调出 “老兵” 号的系统控制界面。当前运行的系统有基础照明、环境监测、APU 监控和推进器控制,按照计划,除了推进器控制和 APU 监控,其他非必要系统都要关闭。
“先关闭基础照明 —— 只保留舰桥和推进器附近的应急灯,其他区域全部熄灭。” 我在界面上找到 “照明控制” 选项,手指轻点屏幕,舰桥外通道的灯光瞬间熄灭,只剩下控制台旁的两盏应急灯还亮着,光线刚好能照亮操作区域;接着是环境监测系统,我保留了核心的温度和气压监测功能,关闭了湿度、有害气体等非必要监测项,屏幕上的数据刷新率从每秒 1 次降低到每 5 秒 1 次,系统提示 “能耗降低 30%”。
“APU 当前负载 280W,关闭非必要系统后,预计可稳定支持推进器满功率运转 1.5 小时,完全满足逃离所需(预计 1 小时)。” 系统的机械音在脑海里响起,光幕上实时显示着 APU 的功率变化曲线,绿色的曲线平稳下降,最终稳定在 280W 的水平。我看着数据,心里踏实了不少 —— 电力是逃离的 “燃料”,每节省一点,就多一分成功的把握。
然后是固定自己。逃离过程中,“老兵” 号可能会因为推进器推力波动产生轻微晃动,尤其是通过狭窄弯道时,船体可能会与周围设备发生轻微碰撞,必须将自己牢牢固定在船长座椅上,避免因颠簸影响操作。我从工具箱里掏出两条宽幅安全带 —— 这是从废弃训练舰的逃生舱里拆下来的,虽然有些磨损,但卡扣还能正常使用。
我先将一条安全带穿过座椅背部的固定环,绕过腰部,用力拉紧卡扣,确保腰部与座椅紧密贴合;再将另一条安全带斜跨在胸前,一端固定在座椅左侧的金属支架上,另一端连接右侧的卡扣,形成 “十字固定”。可我还是觉得不够稳妥,又从背包里翻出一根高强度尼龙绳,将脚踝绑在座椅的脚踏板上,绳结打了两个死结,用手拽了拽,确认无法松动。
“这样就算船体发生剧烈晃动,也能保证双手稳定操作数据板。” 我活动了一下手指,感受着安全带的束缚感,虽然有些僵硬,却带来了强烈的安全感。目光落在座椅扶手内侧的刻痕上 —— 那个简单的星舰图案和 “马” 字,在应急灯的微光下格外清晰,仿佛在无声地为我加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