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船体的震颤突然出现了一丝微弱的变化 —— 原本平稳的震动频率,突然多了一丝轻微的卡顿,像推进器的输出出现了波动。我的心瞬间提到嗓子眼,目光立刻锁定光幕上的推力曲线 —— 绿色的线条依旧稳定在 3.5N,没有任何波动,可身体感受到的震动确实有变化。
“检测到船体底部与地面接触点存在不规则凸起(高度 2cm),导致局部摩擦阻力增大,引发轻微震动波动,已自动调整推进器输出功率至 51%,补偿阻力变化,当前推力 3.6N,位移速度恢复稳定。” 系统的快速响应让我松了口气,光幕上的功率曲线出现了一丝微小的上升,很快又稳定下来。
我再次看向观察窗,地面的凸起确实存在 —— 那是一块翘起的金属垫板,“老兵” 号的船体正缓缓压过垫板边缘,金属与金属的摩擦声变得更清晰,却没有影响整体的移动方向。这小小的插曲,像逃离路上的第一个小石子,虽然带来了一点颠簸,却也证明了系统的动态调整能力,让我对后续的推进更有信心。
推进持续到第 15 分钟时,我按照计划,启动了第一次方向校准。个人数据板上的 “方向控制” 界面弹出,我轻点 “左舷微调 - 0.1°” 按钮,1 号推进器的功率瞬间降至 45%,2 号推进器功率保持 50%,3 号推进器功率微调至 51%,光幕上的船体姿态角从 0° 缓慢调整至 - 0.1°,刚好修正了因地面不平导致的轻微右偏。
校准完成的瞬间,我听到观察窗外传来 “哗啦” 一声轻响 —— 是船体边缘蹭到了地面堆积的金属碎屑,碎屑被推向两侧,在地面上留下两道浅浅的痕迹,像 “老兵” 号留下的第一行脚印,记录着它的逃离轨迹。
“累计位移 18m,剩余 42m,推进器温度 41℃,隔热垫工作正常,喷口红外辐射强度 37℃(低于传感器探测阈值 50℃)。” 系统的播报声越来越频繁,光幕上的数据刷新速度也提升到每秒一次,仿佛在为这场缓慢的 “迁徙” 倒计时。
我靠在座椅上,双手依旧保持着对数据板的控制姿势,目光却忍不住再次落在船长座椅扶手内侧的刻痕上 —— 那个简单的星舰图案和 “马” 字,在应急灯的微光下,似乎也随着船体的震颤在轻轻 “跳动”。我仿佛能感受到,二十年前,某位船长也曾坐在这个位置上,握着同样的扶手,指挥着 “老兵” 号穿越星海;而现在,我成了这个位置的新主人,正带着它穿越另一片 “星海”—— 一片由废铁、锈迹和监控组成的 “危险星海”。
推进持续到第 20 分钟时,意外再次发生 —— 舰尾传来一阵 “咔嗒” 声,紧接着,3 号推进器的推力曲线突然下降了 0.2N,从 1.2N 降至 1.0N。
“3 号推进器推力异常下降,检测到燃料阀轻微卡顿,当前推力 1.0N,偏差在可接受范围(±0.3N),系统已自动提升 1 号、2 号推进器功率至 52%,补偿推力损失,总推力保持 3.5N 稳定。” 系统的响应速度快得惊人,推力曲线在短暂下降后,立刻被另外两个推进器的功率提升拉回正常水平,没有对船体移动造成任何影响。
我捏了捏手心,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手心已经渗出了冷汗。这些小小的意外,像逃离路上的暗礁,虽然暂时被避开,却也提醒着我,“老兵” 号的每一个零件都在极限运转,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在后续的关键环节(比如通过狭窄弯道时)引发连锁反应。
“距离第一个隐藏点还有 15m,预计剩余时间 6 分钟,前方 5m 处存在废弃的货运托盘,需提前调整船体姿态,避开碰撞。” 系统的导航提示让我立刻回过神,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操作上。观察窗外,果然能看到一个半埋在垃圾里的金属托盘,边缘的尖锐部分高出地面约 10 厘米,一旦 “老兵” 号的船体底部蹭到,很可能会卡住推进器,甚至损坏底部结构。
我提前降低推进器功率至 40%,将总推力降至 2.8N,同时微调左舷推进器功率,让船体姿态角调整至 - 0.2°,缓慢向右侧偏移 —— 这是一个极其精细的操作,每一次微调的角度都不能超过 0.1°,否则很容易导致船体方向失控。
光幕上的船体模型与实时画面同步,虚拟的绿色船体在屏幕上缓慢向右侧移动,与货运托盘的距离逐渐拉开,最终保持在 1m 的安全距离外,平稳通过。当最后一丝船体边缘越过托盘时,我才松了口气,重新将功率恢复到 50%,总推力再次提升至 3.5N。
随着距离第一个隐藏点越来越近,船坞地面上的阴影也越来越浓 —— 那是一个位于船坞侧巷的废弃设备区,里面堆满了淘汰的引擎零件和破损的控制台,刚好能将 “老兵” 号的船体完全隐藏在阴影里,避开巡逻机器人的视觉探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