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器的嗡鸣还带着冲刺后的余颤,“老兵” 号的舰首缓缓越过船坞出口的金属边界,像一头挣脱枷锁的巨兽,终于将沉重的头颅探出了囚禁它二十年的泊位。我靠在船长座椅上,手指依旧紧扣数据板,却能清晰感受到船体传来的变化 —— 之前因摩擦产生的滞涩震颤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平稳的 “漂浮感”,仿佛船体终于摆脱了地面的束缚,开始真正拥抱空间的自由。
透过观察窗,视野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之前被泊位周围废弃设备遮挡的景象彻底消失,映入眼帘的是船坞主通道的全貌 —— 这是一条宽约 20 米、高 15 米的金属通道,两侧的舱壁上还残留着当年船坞运营时的标识,有的写着 “货运通道 A-01”,有的画着箭头指向 “跃迁锚点方向”,只是这些标识大多被锈迹覆盖,只剩下模糊的轮廓。通道地面上散落着几艘小型废弃登陆艇的残骸,有的翻倒在地,有的则半埋在金属碎屑中,像一座座沉默的墓碑,记录着船坞的辉煌与衰落。
“船体姿态监测:舰首已完全脱离泊位,当前船体与泊位边界距离 1.5 米,无碰撞风险;主通道内无实时传感器信号(因之前的供电中断,部分传感器仍处于离线状态),但需注意通道中段的废弃吊装设备(高度 12 米,可能与船体上层结构发生碰撞)。” 系统的机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光幕上的三维模型显示 “老兵” 号正以 0.003m/s 的速度在主通道中央缓慢移动,绿色的安全区域标记覆盖了船体周围 3 米范围,暂时没有红色预警。
我终于忍不住松了口气,紧绷的肩膀缓缓放松,后背靠在座椅上,才发现衬衫早已被冷汗浸透,贴在皮肤上冰凉刺骨。之前无人机的攻击、支援部队的逼近、推进器的极限运转,像一场紧绷的弦,此刻终于有了一丝松动。我低头看着数据板上的 “脱离泊位” 提示,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 这是我们逃离计划的关键阶段性胜利,从被困在狭窄泊位无法动弹,到如今进入开阔的主通道,我们终于迈出了通往自由的关键一步。
“系统,主通道通往太空垃圾带的出口还有多远?当前的供电中断能持续多久?” 我问道,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主通道的路线图。虽然暂时安全,但我知道,供电中断只是暂时的,一旦安防中心恢复供电,所有传感器和巡逻设备将重新启动,到时候我们将再次陷入暴露的风险。
“主通道全长 800 米,通往太空垃圾带的应急出口位于通道末端(坐标 X-350,Y-120),当前距离出口 650 米,以 0.003m/s 的速度,预计需 37 分钟抵达;船坞供电中断已持续 12 分钟,根据系统预测,安防中心应急供电系统将在 18 分钟后恢复(优先恢复关键传感器和通讯系统),留给我们的时间仅剩 18 分钟,需加快速度至 0.005m/s,才能在供电恢复前抵达应急出口。” 系统的回答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我短暂的喜悦。18 分钟,650 米,当前速度根本无法按时抵达,必须再次提升推进器功率,可经历过之前的极限运转,推进器和 APU 已经濒临阈值,再提升功率,很可能会引发不可逆转的故障。
我看着光幕上推进器的状态数据:“1 号推进器温度 72℃(警戒值 80℃),2 号推进器温度 68℃,3 号推进器喷口轻微变形(推力衰减 2%),APU 温度 55℃(安全阈值 50℃,已启动应急散热)”,心里陷入纠结 —— 提升功率意味着冒险,可能导致推进器熄火或 APU 停机;不提升功率,就会在供电恢复后被重新锁定,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系统,推进器和 APU 还能承受多大的功率提升?有没有办法在提升速度的同时,降低设备负荷?” 我问道,目光死死盯着数据板上的温度曲线,希望能找到一丝折中方案。
“推进器最大可承受功率 85%(总推力 5.95N),超过此功率,3 号推进器喷口有 50% 概率彻底损坏;APU 可短暂承受 600W 负载(当前 560W),但持续时间不能超过 10 分钟,否则核心部件将出现不可逆损伤。”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 “功率提升风险评估表”,红色区域标注着 “高风险操作”,“折中方案:将推进器功率提升至 82%(总推力 5.74N),速度提升至 0.0045m/s,APU 负载控制在 580W,持续 15 分钟,可将抵达出口时间缩短至 25 分钟,虽仍超出供电恢复时间(18 分钟),但可在供电恢复后,利用主通道内的废弃设备遮挡,规避传感器扫描,争取剩余 7 分钟的移动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