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桥内的两盏基础照明灯散发着柔和的白光,将操控台的轮廓清晰映照出来。雷诺靠在观测窗前,看着数据板上 “1.41%” 的备用电池电量,手指轻轻敲击着屏幕边缘 —— 距离抵达 W-01 残骸还有 8 小时,基础电脑系统恢复的 10% 功能,让他有了新的想法:既然传感器扫描范围已扩展到 20 公里,不如趁这段时间扫描周边环境,看看是否有其他可利用的资源,为后续修复 “老兵” 号多留一条后路。
“系统,将传感器扫描范围扩展至 50 公里,对周边空域进行全方位环境扫描,重点标记可回收资源、天体类型、潜在危险区域,生成三维环境地图。” 雷诺在数据板上输入指令,目光紧紧盯住屏幕上跳动的加载进度条 ——10%→25%→40%,每一次增长都像在揭开这片未知星域的神秘面纱。
微型备用电池的指示灯微微闪烁,为传感器提供着稳定的电力支持。操控台中央的小型显示屏上,淡蓝色的扫描线从 “老兵” 号所在位置向外辐射,像一张不断扩张的网,将周围的空域逐步纳入监测范围。起初,屏幕上只有漆黑的背景和零星的星光,随着扫描范围扩大,第一个天体信号突然在屏幕边缘亮起 —— 那是一片小型星云。
【扫描发现:小型弥漫星云(暂命名:绿雾星云),距离当前位置 32 公里,直径约 8 公里,主要成分:氢、氦、微量星绿素(与绿色恒星相同特殊元素),密度较低(每立方厘米约 10 个粒子),无辐射风险,可作为临时隐蔽屏障,无直接可回收资源。】
屏幕上弹出星云的三维模拟图:淡绿色的气体在太空中缓慢流动,像一块被拉长的绸缎,边缘与黑色的太空交界线模糊而柔和。雷诺看着模拟图,心里泛起一丝好奇 —— 这片星云的颜色与远处的绿色恒星如出一辙,或许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只是目前没有更多数据支撑推测。不过,“可作为临时隐蔽屏障” 这一点让他记在了心里,若后续遭遇未知威胁,这片星云或许能成为暂时的避难所。
扫描线继续向外扩展,在距离 “老兵” 号 45 公里的位置,又一个新的信号点出现 —— 这次是两颗气态行星。
【扫描发现:双气态行星系统(暂命名:青蓝双星),主行星(青星)直径约 8 万公里,表面覆盖深蓝色甲烷云层,大气中检测到微量氦 - 3(可作为高级能源原料,但提取难度极高);伴行星(蓝星)直径约 5 万公里,表面呈青绿色,大气以氢为主,无固态表面,无法登陆;两颗行星均无卫星,周围无环带,无直接可利用资源,引力场稳定(对 “老兵” 号当前漂移轨迹无影响)。】
显示屏上,两颗行星的影像清晰呈现:青星像一颗巨大的深蓝色宝石,表面的云层纹路清晰可见,偶尔有白色的风暴气旋在大气层中旋转;蓝星则小巧一些,青绿色的大气泛着淡淡的荧光,在漆黑的太空中格外醒目。虽然检测到氦 - 3 让雷诺有些心动,可 “提取难度极高” 的标注让他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 —— 以 “老兵” 号当前的状态,别说提取能源原料,连靠近行星引力场都可能有危险。
“继续扫描,重点关注 20-50 公里范围内的小型天体,尤其是金属碎片、废弃部件等可回收资源。” 雷诺在数据板上补充指令,心里隐隐期待着新的发现。W-01 残骸虽然是主要目标,可若能在周边找到更多零散资源,后续的修复工作会更有保障。
就在这时,传感器的扫描频率突然加快,屏幕上的信号点密集起来 —— 在距离 “老兵” 号 28 公里、W-01 残骸另一侧的位置,一片规模不小的碎片场出现在扫描范围内!
【扫描发现:小型碎片场(暂命名:铁渣碎片场),距离当前位置 28 公里,距离 W-01 残骸 12 公里,覆盖范围约 500 平方公里,包含大小天体约 320 个(直径 1 米以下 280 个,1-10 米 35 个,10 米以上 5 个);主要构成:金属碎片(铁、钛合金、铝合金,占比约 65%)、废弃星舰部件(疑似推进器残骸、能源罐碎片、装甲板,占比约 25%)、岩石碎片(占比约 10%);检测到 3 个高价值目标:1 个完整度约 40% 的中型能源罐(直径 3 米,疑似包含残留能源)、2 块面积约 15㎡的钛合金装甲板(厚度 8mm,可用于加固 “老兵” 号舰体);碎片场内部无明显碰撞风险,环境安全等级:中等(需注意小型高速碎片撞击)。】
“金属碎片!能源罐!装甲板!” 雷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激动得差点从座椅上站起来。数据板上的碎片场三维地图清晰地标记出每一个重要目标:中型能源罐位于碎片场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着几块较大的金属碎片,从模拟图看,罐身虽然有明显的撞击痕迹,却没有完全破损,很可能还残留着可用的能源;两块钛合金装甲板则在碎片场边缘,彼此距离不远,表面只有轻微的划痕,修复后完全可以覆盖 “老兵” 号右舷的破损区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