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号的传感器仍在持续监测碎片场深处的异常信号,淡紫色波形在数据板右下角小窗口里规律跳动,却已不再是舰桥的焦点。雷诺将 KT-400 电池接入维修机器人的瞬间,机械爪的 “嗡鸣” 声让舱内多了几分 “生活气息”—— 他决定暂时将未知信号的诱惑封存,把所有精力投入到 “巩固生存基础” 上。在这片陌生星域,“老兵” 号不再只是一艘需要修复的星舰,更要成为能遮风挡雨的 “临时家园”。
一、舰桥气密性加固:给 “家” 堵上缝隙
右舷装甲的裂缝虽已修补,但舰桥与走廊连接处的舱门密封胶条早已老化,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微弱的气流从缝隙中漏出 —— 这不仅加剧氧气消耗,更让舱内温度难以稳定。雷诺从储物舱取出新打捞的 “硅基密封胶”(从 W-01 残骸应急柜中发现,未过期)和一把窄口刮刀,蹲在舱门旁开始操作。
首先,他用酒精棉片仔细擦拭舱门与门框的接触面,去除残留的老化胶条碎屑 —— 黑色的胶渣在微重力下漂浮,被他小心地用镊子夹进垃圾袋,避免污染其他设备。随后,他将硅基密封胶的管口对准缝隙,缓慢挤出 —— 透明的胶液像粘稠的水晶,沿着缝隙均匀流淌,他用刮刀轻轻按压,让胶液填满每一道细小的凹槽,形成一道连续的密封带。
“系统,启动气密性检测,重点监测舱门缝隙处的泄漏速度。” 雷诺直起身,看着数据板上的实时扫描画面 —— 蓝色的检测光束扫过舱门,原本闪烁的 “泄漏点” 逐渐变为稳定的绿色,屏幕弹出提示:【舰桥舱门密封性提升至 98%,泄漏速度从 0.05%/ 小时降至 0.008%/ 小时,舱内气压稳定性提升 40%】。
他下意识地将手贴在舱门缝隙处 —— 之前能感受到的微弱气流彻底消失,指尖只留下密封胶的微凉触感。舰桥内的空气循环似乎也变得更平稳,不再有之前偶尔出现的 “气流死角”,这种 “把缝隙堵上” 的踏实感,像给 “家” 装上了严实的门帘,挡住了外界的寒冷与虚无。
二、休息角落搭建:给 “家” 添个温暖的角落
维修舱的角落原本堆满废弃零件,雷诺决定将这里改造成临时休息区 —— 连续多日的高强度修复与打捞,他需要一个能真正放松的角落,而不是蜷缩在驾驶舱座椅上短暂小憩。他从碎片场打捞的 “多层隔热棉”(原本是星舰货舱的保温材料,厚度 5cm,保温效果极佳)中裁剪出两块 1.2m×0.8m 的长方形,又找来三块金属支架固定在舱壁上,搭建出一个简易的 “卧床框架”。
铺设隔热棉的过程需要耐心。雷诺先将一块隔热棉固定在框架底部,用金属卡扣牢牢锁住边缘,避免微重力下滑动;再将另一块裁剪成 “L 形”,贴在框架后方和侧面的舱壁上,形成一个半包围的 “保暖空间”。最后,他从应急柜取出仅存的一条太空毯(银色反光材质,可反射人体热量),铺在隔热棉表面 —— 当他躺进去时,瞬间感受到一股明显的暖意,太空毯反射的体温让小空间内的温度比舱内平均温度高了 5℃,达到 2℃,终于不用再裹着厚重的作战服睡觉。
雷诺还在休息区旁固定了一个小型储物架,将压缩饼干、饮用水、应急药品整齐摆放,伸手就能拿到;又用多余的隔热棉裁剪出一个简易枕头,填充上撕碎的太空毯纤维 —— 当他第一次靠在枕头上,感受着周围的暖意,疲惫感像潮水般涌来,却不再是之前的 “绝望疲惫”,而是 “有家可归” 的放松。
他闭上眼睛,听着维修机器人缓慢修复的 “咔嗒” 声,感受着隔热棉传来的柔软触感,脑海里突然闪过联邦空间站的宿舍 —— 那里有恒温空调、舒适的床铺,却从未让他有过此刻的 “归属感”。原来 “家” 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装饰,只要有一个能挡住寒冷、让人安心放松的角落,就足够在绝境中支撑人心。
三、水循环单元修复:给 “家” 接上 “生命线”
储物舱内,一个半损坏的 “微型水循环单元”(型号:CW-200,联邦早期星舰标配,用于少量饮用水再生)一直被暂时搁置 —— 之前资源有限,雷诺优先修复更紧急的生命维持系统,而现在,剩余饮用水仅能维持 3 天,修复水循环单元成了 “延续生存” 的关键。
单元的主要故障是 “过滤膜破损”(导致无法过滤污水中的杂质)和 “水泵电机卡滞”(无法驱动水流循环)。雷诺从碎片场打捞的 “备用过滤膜”(与 CW-200 型号匹配,完好率 100%)中取出一张,小心翼翼地拆开单元外壳,替换掉破损的旧膜 —— 过滤膜薄如蝉翼,他用镊子夹取时格外小心,避免指尖的汗液污染膜表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