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工业区的纳米熔炉前,空气里弥漫着金属预热后的微烫气息。凯戴着隔热手套,正将最后一勺淡紫色星晶粉末倒入原料漏斗 —— 这是星璃和老周耗时两天,用临时修复的精炼厂从废弃矿石中提纯出的核心原料,每一粒粉末都泛着细碎的灵能光泽,像被揉碎的星光。按 “希望方舟” 数据库记载的 “星晶复合合金” 配方,这些粉末需与钛合金、碳纤维严格按 1:3:2 的比例混合,才能冶炼出兼具高强度与轻量化的新型材料,其性能指标远超团队目前使用的任何金属。
“原料配比最终确认:星晶粉末 200.3 克,钛合金 601.5 克,碳纤维 398.8 克,误差控制在 ±1.2%,完全符合数据库标准。” 凯盯着平板电脑上的实时数据,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熔炉的预热参数,“纳米熔炉已预热至 1820℃,高频振荡频率稳定在 2.65GHz,灵能传导接口也已校准,就等星璃确认能源输出状态。”
星璃站在能源控制台旁,额间的晶体泛着均匀的紫光,灵能像细密的电流,沿着导线缠绕在应急能源核心外的缓冲线圈上。“灵能感应显示,能源输出功率稳定在 232 千瓦,波动幅度仅 0.8%,比预期的还要稳定。” 她抬手调整了一下线圈的缠绕角度,“我在缓冲线圈外层加了三层灵能屏障,就算出现突发能量峰值,也能在 0.1 秒内吸收,绝对不会影响熔炉的冶炼过程。”
老周手里拿着一块从 “老兵号” 残骸上拆下来的普通钛合金板,这块板曾是战舰装甲的一部分,表面还留着追猎者粒子炮的灼痕。“等会儿合金冶炼完成,我们要做三项核心测试。” 他将钛合金板放在测试台上,指着旁边的设备,“用激光冲击仪测硬度,液压机测抗压强度,电子秤测密度,只有三项数据都达标,才能用来加固‘老兵号’的龙骨 —— 那地方可是战舰的‘脊梁骨’,容不得半点马虎。”
莉娜和小林则在一旁检查运输设备:一辆从港口区废墟里拖出来的小型货运机器人,经过简单维修后,刚好能承载 50 公斤的重量。“‘老兵号’的龙骨裂痕虽然暂时用支架固定住了,但每天的结构监测数据都在提醒我们,必须尽快用高强度材料加固。” 莉娜拍了拍机器人的金属外壳,“这次先冶炼一块样板,测试成功后再批量生产,避免浪费珍贵的星晶粉末。”
一切准备就绪,凯深吸一口气,按下熔炉的 “冶炼启动” 按钮。瞬间,熔炉内部爆发出刺眼的红光,透过观察窗能看到,三种原料在高温与高频振荡的双重作用下,迅速融化成液态 —— 钛合金的银白、碳纤维的墨黑、星晶粉末的淡紫,原本泾渭分明的颜色逐渐交融,最终变成一种均匀的银紫色液体,像流动的星河在炉腔内缓缓旋转。
“高频振荡正在重组分子结构!” 星璃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却难掩兴奋,她的灵能能清晰 “看到” 液体内部的变化,“星晶粉末中的灵能因子正在充当‘桥梁’,将钛合金的金属键与碳纤维的共价键牢牢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 这就是新型合金高强度的关键!目前分子重组进度 28%,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团聚现象。”
冶炼过程比想象中更漫长。凯的眼睛始终盯着观察窗,记录着每 5 分钟的温度变化;老周在平板电脑上绘制实时数据曲线,确保各项参数不偏离预设范围;莉娜和小林虽然没直接参与冶炼,却也守在旁边,时不时帮着递工具、记录数据,手心都攥出了汗 —— 这不仅是团队第一次尝试数据库中的高端材料配方,更是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力量的关键一步。
当分子重组进度跳到 100% 时,熔炉发出一声清脆的 “滴” 响,屏幕上弹出 “冶炼完成,进入缓慢冷却阶段” 的提示。炉腔内的银紫色液体缓缓流入下方的模具,在冷却系统的控制下,以每分钟 45℃的速度降温 —— 过快的冷却会导致合金内部产生应力,这是数据库中反复强调的禁忌。
“冷却需要 18 分钟,这期间绝对不能碰熔炉,也不能调整任何参数。” 凯守在熔炉旁,像盯着即将诞生的新生儿,“上次在模拟测试中,就因为有人提前打开炉门,导致整炉合金报废,这次我们必须严格按流程来。”
18 分钟后,熔炉温度降至室温。凯小心翼翼地打开炉门,一股带着金属光泽的热气扑面而来。货运机器人缓缓驶入炉内,将一块长 30 厘米、宽 20 厘米、厚 5 厘米的银紫色合金板运了出来 —— 这块合金板表面光滑如镜,没有任何气泡或瑕疵,在应急灯的照射下,还泛着淡淡的灵能光晕,与数据库中的理论效果图一模一样。
“先称重!” 老周迫不及待地将合金板放在电子秤上。屏幕上的数字跳动片刻后稳定下来:“998.6 克!数据库标准重量是 1000 克,误差仅 1.4 克,密度比普通钛合金轻 32%,完全符合轻量化要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