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工业区的核心实验室里,空气仿佛凝固在恒星光与金属冷光交织的瞬间。直径 1.2 米的新型聚变核心原型机静静矗立在实验室中央,银紫色的星晶合金外壳泛着细腻的光泽,外壳上布满的灵能传导纹路,像沉睡的星河般蜿蜒流转。核心周围,团队成员们围站成一圈,每个人的呼吸都刻意放轻 —— 凯的手指悬在启动控制台上方,指尖因紧张而微微泛白;星璃的额间晶体亮得异常,灵能如细密的电流般缠绕在核心外壳,时刻感知着内部能量的细微变化;雷诺、莉娜、老周和小林则紧盯着核心旁的六台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如同他们此刻的心跳,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神经。
“最后确认核心参数。” 凯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一丝刻意压制的颤抖,“聚变反应室压力 1.2×10?帕,星晶约束磁场强度 2.8 特斯拉,灵能缓冲舱能量储备 98%,冷却系统流量 50 升 / 分钟,所有参数均符合设计标准,没有异常。”
老周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目光从监测仪屏幕移向核心底部的能源接口:“星晶合金线圈的焊接点已经过三次探伤检测,没有气泡或裂纹;冷却管道的密封性测试也通过了,压力维持 24 小时无泄漏。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启动时的瞬时电流可能会超过常规导线的承受极限,我们在主线路上加装了星晶超导分流器,能在 0.001 秒内分流多余电流。”
这是团队研发新型聚变核心的第 47 天,也是第 12 次尝试激活原型机。前 11 次失败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 第 3 次因灵能约束磁场不稳定,核心启动 30 秒后就出现能量泄漏;第 7 次冷却系统故障导致核心温度骤升,险些烧毁星晶单晶;第 10 次更惊险,聚变反应室压力失控,若不是星璃用灵能强行压制,整个实验室都可能被能量冲击波摧毁。但每一次失败都像一块拼图,让他们逐渐摸清了核心的 “脾气”,从调整星晶合金的纯度,到优化灵能与磁场的耦合频率,再到重构冷却系统的管路布局,终于拼凑出通往成功的路径。
“星璃,灵能缓冲舱的状态如何?” 雷诺看向始终专注感知的星璃,她是核心激活的关键 —— 灵能缓冲舱需要她的灵能引导,才能在启动瞬间平稳吸收聚变产生的多余能量,避免重蹈之前的覆辙。
星璃缓缓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与核心纹路同源的紫光:“缓冲舱内部的能量流动很稳定,灵能与星晶的共振频率已经同步到 2.65GHz,启动时我会保持灵能输出强度在 0.8 单位,刚好能抵消聚变初期的能量波动。不过……” 她顿了顿,语气多了几分郑重,“核心内部的星晶单晶似乎有‘活跃’的迹象,可能会在启动后释放超出预期的能量,需要随时准备调整缓冲舱的吸收效率。”
“收到,启动后我会实时监控能量输出曲线,一旦超过阈值,立刻通知你调整。” 凯深吸一口气,将右手放在启动按钮上,“所有人注意,核心激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灵能预热,持续 10 秒,激活星晶约束磁场;第二阶段,聚变点火,持续 5 秒,注入氢同位素燃料并启动激光点火装置;第三阶段,稳定运行,持续 30 秒,观察各项参数是否在安全区间。任何阶段出现红色警报,立刻按下紧急停止按钮,不要犹豫!”
团队成员们同时点头,双手不自觉地攥紧 —— 莉娜的手按在身旁的应急切断阀上,目光紧盯着核心外壳的纹路;小林打开了急救包,里面的抗辐射药物和烧伤药膏已提前备好;雷诺则站在实验室门口,随时准备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众人。
“灵能预热阶段,启动!”
凯按下启动按钮的瞬间,实验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嗡鸣。星晶合金外壳上的纹路突然亮起,淡紫色的光芒顺着纹路快速蔓延,将核心包裹在一片柔和的光晕中。星璃的灵能同步注入缓冲舱,监测仪屏幕上,“灵能约束磁场强度” 的数值开始稳步上升:1.0 特斯拉、1.5 特斯拉、2.0 特斯拉…… 当数值达到 2.8 特斯拉时,凯的声音再次响起:“磁场稳定!进入聚变点火阶段!”
激光点火装置发出三道淡蓝色的光束,精准射入核心顶部的燃料注入口。几秒钟后,核心内部传来一声几乎不可闻的 “嗡”,监测仪上的 “聚变反应强度” 数值瞬间从 0 跳到 50%,随后以每秒 10% 的速度攀升。
“温度开始上升!300 万℃、500 万℃、800 万℃……” 小林的声音带着紧张,目光死死盯着温度监测仪,“已经超过设计初始温度的 120%,星璃,需要调整缓冲舱吗?”
“不用!” 星璃的声音异常坚定,灵能感知让她清晰捕捉到核心内部的能量变化,“这是星晶单晶的‘激活效应’,属于正常能量释放,缓冲舱能吸收。继续观察反应强度,别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