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号的舰桥内,原本布满灰尘的主控计算机被完全拆解,露出内部老旧的电路板和泛黄的数据线。凯蹲在操作台旁,手中捧着一块巴掌大小的黑色模块 —— 这是从 “希望方舟” 数据库记载的 “艾塔尼灵能计算核心” 改良而来的 “多模态处理单元”,表面刻着细密的电路纹路,在应急灯的照射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这是 “老兵” 号 “神经系统” 升级的核心部件,也是团队为 “奇美拉” 级战舰测试 “大脑” 技术的关键一步。
“‘老兵’号原主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只有 100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内存容量不足 1GB,连同时处理 3 个传感器的数据都费劲。” 凯用万用表检测着旧电路板的接口,语气带着无奈,“上次对抗追猎者侦察舰时,就是因为计算机反应延迟了 2 秒,差点让对方逃脱。这次升级,我们要把它的运算能力提升至少 20 倍,还要搭建覆盖全舰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让‘老兵’号真正拥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战场感知能力。”
升级计划分为两大核心:“中枢神经改造” 与 “感知网络扩建”。前者聚焦计算机系统,用艾塔尼灵能计算技术与人类先进芯片结合,打造 “双核心运算模块”;后者则是在全舰部署多类型传感器,通过通用数据接口与新计算机联动,形成覆盖 50 公里范围的 “战场感知圈”。
“先处理中枢神经改造。” 老周推着装满工具的小车来到舰桥,车上放着从仓库找到的 3 块 “超导内存芯片” 和一套 “灵能信号放大器”,“原计算机的主板接口太老旧,无法直接安装新的处理单元,我们需要制作一块‘转接板’,一边适配旧主板的 ISA 接口,一边连接新单元的 PCI-E 接口,还要用星晶导线增强信号传输,避免数据损耗。”
凯和老周立刻投入工作。他们先用纳米熔炉制作出一块厚度仅 2 毫米的星晶合金转接板,在上面蚀刻出双重接口电路;再将灵能计算核心与人类产的 “多核处理器” 通过超导内存芯片串联,形成 “灵能 - 电子双核心架构”—— 灵能核心负责处理传感器采集的复杂灵能信号,如追猎者的灵能士兵能量波动、星晶矿石的辐射特征;电子核心则专注于传统数据运算,如导航坐标计算、武器系统参数调节,两者通过通用数据接口实时同步数据,实现 “1+1>2” 的运算效果。
“转接板安装完成,开始通电测试!” 凯将新处理单元接入转接板,按下电源开关。瞬间,处理单元表面的纹路亮起淡蓝色光芒,舰桥的备用屏幕上开始滚动代码,从最初的乱码逐渐变为清晰的系统启动界面:“多模态处理单元启动成功,灵能核心运算速度 2100MIPS,电子核心运算速度 1900MIPS,总内存容量 16GB,数据传输速率 10Gbps,完全达到设计标准!”
舰桥内响起一阵低低的欢呼,这是 “老兵” 号自服役以来,第一次拥有如此强大的 “大脑”。但升级并未就此停止 —— 星璃此时正带着小林在 “老兵” 号的各个舱室部署新的传感器,这是 “感知网络扩建” 的关键环节。
“这里安装‘灵能 - 电磁双模传感器’,能同时探测 5 公里内的灵能波动和电磁信号,重点监控追猎者的灵能士兵和隐形战机。” 星璃在动力舱的顶部固定好传感器,将数据线接入就近的通用接口,“传感器的探测角度 120 度,我们需要在全舰部署 24 个,才能实现 360 度无死角覆盖。”
这次部署的传感器分为三类:
?灵能 - 电磁双模传感器(24 个):覆盖全舰周边 5 公里范围,灵能探测精度 0.01 单位,电磁信号捕捉灵敏度 - 120dBm,能识别追猎者隐形战机的微弱电磁泄漏;
?高分辨率光学传感器(8 个):安装在舰桥和舰体两侧,配备 10 倍光学变焦和夜间成像功能,能清晰识别 10 公里内的目标细节,如追猎者战舰的武器型号、装甲破损情况;
?声波 - 振动传感器(12 个):部署在舰体底部和侧面,能通过星际介质传播的振动波,探测 20 公里内的大型天体移动,如小行星撞击预警、追猎者舰队的引擎振动特征。
所有传感器都通过通用数据接口与新的主控计算机连接,形成一套完整的 “战场感知网络”。当最后一个传感器安装完成并启动时,舰桥的主控屏幕上瞬间弹出一幅三维立体星域图 —— 图中不仅清晰标注着 “老兵” 号的位置,周边 50 公里内的小行星、陨石碎片、甚至 30 公里外的追猎者侦察舰,都以不同颜色的图标实时显示,每个图标旁还标注着 “目标类型”“移动速度”“威胁等级” 等关键信息,数据更新频率达到惊人的 0.5 秒 / 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