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十一日,夜,象郡大营。
白日的喧嚣与激昂并未随着夜幕降临而沉寂,反而转化为一种更为凝实、更为紧迫的备战氛围。
皇帝陛下的作战会议已明确传达了意志与方略,此刻,整个大营如同上紧了发条的庞大战争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高速而精准地运转。
扶苏的命令早已通过各级将官传达至每一个基层单位。首先动起来的,是数十万的一线战斗人员。
在各军团的营区内,火把和临时架起的汽灯将校场照得亮如白昼。士兵们以班、排为单位,席地而坐,开始了战前最后一次,也是最为细致的一次武器维护。
“咔嚓、咔嚓……”清脆的金属摩擦声和机括活动声在各处响起。装备了“秦魂”步枪的新军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将每个零件拆卸下来,用特制的干布和猪鬃刷子,仔细清理着枪膛内的残留火药垢和导气孔内的污物。每一根弹簧都被检查弹性,每一个撞针都被测试锐度。
燧发枪也被拆开再次进行保养,确保能够在战斗中顺利使用,老兵们一边操作,一边向身边略显紧张的新兵传授着经验:
“瞧仔细了,这膛线要是清理不干净,打出去的子弹就得飘!咱们陛下说了,精度就是性命!”
“还有这燧石,看看磨损程度,超过一半就得换新的!别等到战场上打不响,那才抓瞎!”
“枪油别抹太多,薄薄一层就行,多了容易沾灰尘,反而坏事!”
不仅仅是新式火器,传统的弓弩也得到了同样的重视。弓手们检查着弓臂是否有裂纹,弓弦是否饱满圆润,韧性是否足够。弩兵们则校准着望山,测试着弩机的击发是否灵敏可靠。尽管火器已成为主力,但在复杂山林和多雨的环境中,这些沉默的冷兵器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补充。
负责维护的军械官们穿梭在各队伍之间,随时更换士兵们检查出来的磨损部件,无论是枪机零件还是弓弦弩臂,都确保有充足的备件。
整个过程中,没有人高声喧哗,只有低声的交流、工具的碰撞声和军官偶尔的叮嘱,空气中弥漫着油脂、硝石和钢铁混合的独特气味,凝重而专业。
与此同时,在大营边缘特意划出的炮兵阵地区域,气氛同样紧张。这里灯火通明,工兵们临时加固了地面。庞大的“秦魄”重炮和数量更多的“飞雷神”炮被驭手和炮组成员从掩体或炮位上小心翼翼地牵引出来,进行全面的战前检修。
经验丰富的炮匠和炮兵军官们,拿着各种工具,围绕着这些战争巨兽忙碌着。他们用水平仪反复校准炮架,确保射击平台的稳定;用窥膛镜仔细检查每一根炮管的内壁,查看是否有细微的裂纹或磨损;精心调试着复杂的闭锁机构和击发装置,确保万无一失。
“一号炮,仰角机括微调三分,标尺复核!”一名炮兵校尉高声喊道,旁边的记录员迅速记下。
“飞雷神炮三组,配重索具检查完毕,需更换一根,已记录!”另一组传来汇报。
更有炮组在进行模拟装填和瞄准训练,炮长们根据预设的射击诸元,大声报出参数,炮手们则熟练地摇动方向机和高低机,巨大的炮口在火光映照下缓缓移动,指向虚空中的假想敌阵地。虽然没有实弹发射,但那森然的炮管和严谨的操作,已然散发出令人心悸的毁灭气息。
在后勤区域的物资堆放处,则是另一番景象。无数的木箱堆积如山,里面装满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弹药。军需官们带着士兵,打着手持的防爆灯笼,逐一开箱检查。
他们不仅清点数量,更注重包装的完好性。所有的弹药箱内部都垫上了油布和石灰包,用以防潮。箱体接缝处也用防水的鱼胶进行了密封处理。
对于特别敏感的引信和雷管,更是单独存放于铺有软木屑和防震材料的小匣子中。
每一箱检查完毕,都会有专门的书记员用炭笔在箱体显眼处标记上部队番号、弹药种类和检查日期,确保分发时准确无误,运输途中也能一目了然。
各级军官们也没闲着。在连、营级的帐篷里,灯火通明,临时充当教室。军官们拿着简易的黑板,用石灰石做的笔,向士兵们进行着最后的强化培训。内容不再是宏大的战略,而是极其具体和实用的技能。
“都记住!山林潮湿,火枪最容易受潮!休息时,枪口一定要朝下,用油布包好机匣部分!”
“遇到哑火,不要慌!第一步,退弹!第二步,清理燧石夹和引药锅!第三步,重新装填引药和发射药!整个过程必须在掩体后进行,不得超过十息时间!谁超时,老子踢他屁股!”
“还有,看到炮管发红了,这就代表过热!必须停射降温!用水浇?找死!要用湿麻布包裹,慢慢来!”
这些在平日里可能已经训练过无数遍的细节,在此刻被反复强调,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真正的战场上,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大秦!万邦臣服!请大家收藏:(m.zjsw.org)朕的大秦!万邦臣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