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辛苦大家了!”
“今年,咱们的担子更重,要种的田地更多,要试的新法子也更多!”
“但我张勤在这儿跟大家保证,只要咱们齐心协力,把地种好,收成多了,大家的日子也一定能更好!”
他顿了顿,举起钱袋晃了晃,铜钱发出哗啦啦的诱人声响。
“开工大吉!我这儿备了些开年的喜钱,不多,就是个意思!”
“每人二十文!讨个好彩头!愿咱们皇庄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说着,他跳下石碾,开始亲自给排好队的庄户们发钱。
铁柱和狗蛋在一旁帮着维持秩序,分发铜钱。
庄户们又惊又喜,他们往年给官府种地,能不克扣工钱口粮就谢天谢地了。
哪见过上官反过来给他们发喜钱的?
一个个接过那串用红绳串好的二十文钱,脸上都笑开了花,嘴里不住地道谢:
“谢谢张大人!”
“张大人真是活菩萨!”
“您放心!今年俺们一定使出十二分的力气干活!”
“对!跟着张大人,有奔头!”
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
二十文钱或许不多,但这份尊重和心意,却让这些朴实的庄稼人心里暖烘烘的,对新一年的劳作充满了干劲和期待。
发完喜钱,张勤也不再废话,扛起锄头,大手一挥:“走!下地!清沟渠,备春耕!”
“噢!”众人轰然应诺,扛着各式农具,说笑着。
跟着他们的张大人,涌向了那片孕育着希望的田野。
皇庄的新一年,就在这务实而充满温情的氛围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
正月十七,刑部衙署正堂内,三法司主官围坐案前。
案上堆叠着大业末年的卷宗,泛黄的纸页间还残留着墨渍晕染的痕迹。
刑部尚书刘政会手指叩击卷宗,沉声道:“首案当查前隋御史大夫裴蕴案。”
“宇文化及,以暗通李密为由构陷,可卷宗内连份证供都无,显是冤案。”
话音刚落,大理寺卿郎楚之便摇头:“刘尚书此言差矣。”
“裴蕴曾主持隋末户籍核查,得罪世家颇多,难保无私下勾连之事。”
“依《唐律》,需先传讯当年狱卒与证人,方可定案。”
他素以谨慎闻名,当即命寺丞调取京兆府狱卒名录,拟次日提审。
一旁的御史台大夫皇甫无逸却面色凝重。
“郎卿只知律法,却忘了此案牵扯甚广。”
“宇文化及党羽虽已伏诛,但其旧部仍有散落民间者,若贸然提审,恐打草惊蛇。”
“某以为,当先遣御史暗访裴蕴故居,搜集其家人证词,再与卷宗互证。”
三人争执半日,终议定分工。
刑部负责梳理卷宗疑点,大理寺提审涉案人证,御史台暗访取证。
三日后,御史台监察御史崔万德自河东传回密报。
【裴蕴之子裴爽隐居蒲州,称其父遇害前曾密奏隋炀帝,揭露宇文化及克扣军粮之事,反被其倒打一耙。】
刘政会见报,即刻率刑部郎中崔善为赴大理寺,与郎楚之共同提审当年狱卒王阿三。
公堂之上,王阿三初时抵赖,称裴蕴确曾 “私送密信”。
郎楚之依律出示刑具,厉声道:“尔若再敢隐瞒,便依《唐律》治你‘故入人罪’之罪!”
王阿三见状魂飞魄散,忙招认是宇文化及心腹令狐行达逼迫他伪造证词,否则便要株连其家小。
案情初显眉目。
……
有御史上报另一案。
苏谭因所着《隋室兴亡论》中有 “苛政猛于虎,民怨积如潮” 之句,被宇文化及党羽诬陷为 “影射讥讽炀帝,心怀怨望”,因此下狱赐死,家中男丁发配,女眷入奴籍。
“苏谭素有文名,其文多针砭时弊,却常怀忧国之心,怎会心怀怨望?”
刘政会翻看卷宗,眉头紧锁。
一旁的皇甫无逸接过话头。
“某曾与苏谭有过一面之缘,此人耿直敢言,当年之事恐有隐情。”
“不如先传讯其家仆,再调取《隋室兴亡论》全文细究。”
曾经的苏府管家,手捧苏谭遗稿,红着眼眶道:
“老爷着此书时,常对我言,为文者当以史为鉴,若因惧祸而缄口,何以为着作郎?”
“宇文化及党羽曾派人威逼老爷删改文中字句,老爷不从,才遭诬陷。”
说着,他将一册泛黄的《隋室兴亡论》手稿递上。
郎楚之接过手稿,与卷宗中留存仔细比对。
发现原文 “苛政猛于虎,民怨积如潮” 后,还紧跟着 “然君若能革故鼎新,民心可回,社稷可安”。
显然是被刻意截断,断章取义。
“这便是关键!”
大理寺卿郎楚之拍案
“宇文化及党羽为构陷苏谭,竟篡改文章原意,此等手段何其卑劣!”
为进一步印证,皇甫无逸派御史台监察御史周范前往秘书省,调取苏谭当年任职时的文书档案。
周范在秘书省库房内翻查,终于找到一份苏谭当年呈给炀帝的《时政疏》。
疏中详细提出了减轻赋税、整饬吏治的建议,字里行间满是忧国忧民之情。
更重要的是,《时政疏》的笔迹与《隋室兴亡论》手稿完全一致,足以证明两文皆为苏谭真心所作,绝非心怀怨望。
与此同时,刘政会也传讯了当年参与审理苏谭案的前隋刑部主事张达。
张达见如今唐朝已立,且三法司查案严谨,终是松了口。
“当年是宇文化及心腹、时任御史大夫裴虔通逼迫我等定案…”
……
正月末,经三法司合力追查,裴蕴、苏谭等多案真相大白。
这些人都是因得罪宇文化及而遭到诬陷,都是其宇文化及与其党羽令狐行达、马文举等人所为。
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郎楚之、御史大夫皇甫无逸联名上奏,恳请为这些人人平反,并追赠官爵,抚恤家属。
……
另一边。
皇庄的春耕准备热火朝天。张勤一边带着庄户们清理沟渠、翻整田地,一边脑子里也没闲着。
他琢磨着,播种后的田间管理,尤其是中耕除草,极其耗时耗力。
能不能弄个更高效的工具,代替人手跪在地里一点点薅草?
喜欢唐初:东宫书吏不当,我要去种地请大家收藏:(m.zjsw.org)唐初:东宫书吏不当,我要去种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