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义旗初举
第1章 青灯引魂
公元2025年7月15日早晨8:30,农历六月初十辰时。赣州的暑气裹着江风漫上来,刚漫过郁孤台第三十级石阶,石缝里的青苔就被晒得发蔫。我攥着半瓶冰可乐,指节被瓶身的冷气激得泛白——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这瓶可乐是刚在老城区便利店买的,瓶壁还凝着厚厚的冰碴,贴在掌心凉得刺骨。
刚踏上台顶观景台,裤兜里的手机突然震起来,室友的语音带着笑骂传出来,混着宿舍空调的嗡嗡声:“刘云!你这材料系学霸是真疯了?放暑假不窝宿舍肝实验报告,跑赣州逛什么宋城?你又不是历史系的,凑那‘千年宋城活化石’的热闹干啥!”
我靠在汉白玉栏杆上回语音,视线却没离开脚下的赣州城。2025年的老城区,还守着宋时的骨架没散——章水和贡水在城东南绕出个“赣”字,江面上的古浮桥架着百年老木,木板缝隙里卡着江泥和青苔,和不远处的现代跨江大桥隔着半里地,一个慢得能数清水流,一个快得只剩车影。宋城墙从涌金门蜿蜒到建春门,青灰砖缝里的糯米灰浆还粘得牢,城垛上偶尔能看见穿宋装的游客举着手机拍照,裙摆扫过砖上的刻痕;巷子里飘来客家拌粉的酸香和豆豉蒸肉的油香,混着卖凉粉阿婆的吆喝声,是老赣州独有的烟火气,裹着江风往人鼻子里钻。
“小伙子,要碗凉粉不?”卖客家凉粉的阿婆推着小推车过来,车轮碾过石板路“轱辘”响,车边挂着块褪色木牌,写着“辛弃疾词牌凉粉”,字是用红漆写的,边角都磨掉了。“郁孤台这地方,天天来的游客多,都想看看辛大人写词的地方。”阿婆递来一碗凉粉,白瓷碗凉得沾手,勺尖戳到表层的糖霜时,“咯吱”一声脆响。我瞥见她车把上绑着张诗单,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那句用红笔圈了三圈,阿婆用帕子擦了擦碗沿:“这词刻在台下石碑上,你等会儿下去就能看着,七百多年了,字还清楚着呢,就是风大,每年都得补回漆。”
顺着石阶往下走,刚过第二十五级,就见路边立着块青石碑,碑座上爬着青苔,辛弃疾的词用阴刻刻在碑心,字迹被风雨磨得有些淡,却仍能看出笔锋里的锋芒,像藏着股没散的劲。石碑旁的导游牌做得简洁,白底黑字:“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登郁孤台作此词,抒家国之思。”我伸手摸了摸石碑,指尖触到粗糙的石纹,风从江面吹过来,带着江水的咸腥,恍惚间竟像听见江声里混着旧时的马蹄,“嗒嗒”地往远处去。
手机导航提示“宋城文化博物馆”还有五百米,路过巷口的“赣州老茶馆”时,蓝布门帘被风掀起来,客家山歌的调子飘出来,是位老阿婆在唱,嗓音有点哑,却透着股韧劲儿。进了博物馆,冷气扑面而来,瞬间压下身上的暑气。展厅中央的《赣州府境图》复刻版占了整面墙,绢布底色已经泛黄,却把宋代虔州城画得清清楚楚——和现在的老城区几乎重合,十二座城门标得明明白白,涌金门临着章水,建春门接着贡江,瓮城像半开的蚌壳护着城门,城墙上的箭垛都画得细致;江面上的漕船挤得密密麻麻,有的载着粮袋,有的堆着瓷瓶,旁边的注解用小楷写着:“宋时虔州为江南漕运要地,年漕运三万艘,盐、粮、茶、瓷经此入长江,通中原。”
“这图里的虔州,就是现在老城区的底子,没怎么变过。”穿藏青衬衫的讲解员走过来,胸前挂着工作牌,名字是“陈建军”,他是本地人,说话带着赣州口音,尾音有点软。“你看这角落标着的‘虔州军器监’,宋时专门造客家刀,用的是赣江里的铁沙,锻出来的刀刃口韧,劈砍顺手,客家汉子都爱用。”他指着图上的小黑点,“到了文丞相当年(1275年),就难了——元军占了临安,朝廷没粮没饷,文大人只能跑遍客家村镇求捐,义军大多穿粗布甲,连层薄铁甲都没有,有的弟兄连刀都没有,就拿根扁担跟元军拼。”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展厅角落的玻璃展柜里摆着柄锈迹斑斑的短刀,标签上写着“南宋客家刀,2023年赣州宋城墙遗址出土”。刀身裹着层深褐色的锈,却掩不住刃口的弧度,模糊的回纹在锈下若隐若现,刀柄虽朽成了碎木渣,仍能看出是便于近身搏杀的短小形制。展柜里还放着盏铜雀灯,铜皮氧化成了青绿色,翅羽断了半只,灯芯焦黑如炭,像刚熄没多久;柜底铺着红布,指甲大的竹简蜷在上面,炭痕隐约能拼出“人”“生”两个字,笔画抖得厉害,像是刻的时候手在颤。
学材料的本能让我凑得更近些,想看看刀身的金属锈迹——手机里还存着“古代锻打工艺分析”的课题资料,指尖刚碰到冰凉的玻璃,“啪”的一声轻响突然炸开。展柜里的铜雀灯芯没点火,却突然自燃起来,青焰只有寸许高,却冷得刺骨,连周围的冷气都像是被吸了过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剑照汗青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一剑照汗青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