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坊中毒事件的阴影尚未散去,陈启明却已无暇沉浸于愤怒与不安。皇帝的密旨如同一把悬顶之剑,军工研发的迟滞更是让他心急如焚。
他将李总旗的调查工作全权交予其负责,自己则再次全身心投入到技术攻关中。点数虽然回升至49点,但距离兑换核心军工技术(如120点的膛线装置)仍有不小差距。他现代人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此刻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
他再次铺开纸张,将兑换来的【标准化量具】知识与自身理解结合,进行深化设计。没有精密机床,没有光学测量,他必须设计出一套符合当前技术条件、易于制造且能切实提升精度的初级方案。
他首先将目标锁定在几个最关键的尺寸上:
1. 佛郎机子铳与母铳的配合外径。
2. 鸟铳/鲁密铳的铳管内径。
3. 引火孔(药池)的深度和直径。
4. 各类铆钉、销轴的直径。
他设计了几种最简单的“基准规”:
“通止规”:用黄铜精心车制两个短圆柱,一个为“通端”,尺寸为理论公称尺寸下限;一个为“止端”,尺寸为理论公称尺寸上限。工匠加工零件后,需能顺利通过“通端”而不能通过“止端”,即为合格。这是控制孔、轴尺寸最原始却有效的方法。
“深度规”:一根带有刻度的硬木尺,配以可滑动固定的直角挡块,用于测量孔深、台阶高度。
“塞尺”:一组不同厚度的精磨钢片,用于测量狭小缝隙。
他还绘制了简易“卡尺”的草图,但深知以目前的工艺,制造出高精度的活动卡尺极为困难,故将其列为远期目标。
图纸细化后,他立刻召集了几名手艺最精湛的老银匠和铜匠(他们的手艺对精度要求最高),将制作基准规的任务交付下去,要求选用最稳定不易变形的材料,反复淬火打磨,务求尺寸精准、表面光洁。
“此乃‘基准’,尔等手中出品的尺寸,便是全局千百工匠遵循的法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务必慎之又慎!”陈启明神色严肃地叮嘱。
老匠们虽不完全理解这些古怪量具的全部妙用,但见主事如此郑重,皆知责任重大,无不凛然应命。
军工坊内,悄然兴起了一场“精度革命”的萌芽。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夹杂了更多锉刀打磨和反复测量的细微声响。
【成功推行基础标准化理念与实践,初步建立量具基准体系,显着提升军工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文明点数+10。当前点数:59。】
点数的持续回升,让陈启明肩头的压力稍减。
…
数日后,李总旗带来了关于“旧镗刀”的初步调查结果。
“大人,那把旧镗刀已‘征调’到手。”李总旗将一个用油布包裹的长条物件放在案上,“王老六也画出了口述的图形,与实物并无二致。据他回忆,当年交付此批刀具的,是汪家冶坊的一位老掌炉师傅,姓胡,但汪家败落后,此人便不知所踪,生死不明。”
陈启明解开油布,露出一把保养得极好的镗刀。刀身细长,钢口依然闪着幽蓝的寒光,木柄已被磨得光滑如玉,可见王老六对其爱惜程度。
他拿起镗刀,仔细端详。刀身工艺确实精湛,远超工部下发的新刀。但除此之外,似乎并无特异之处。
“可有询问汪家冶坊还有何特异之处?”陈启明追问。
“问了。”李总旗面色有些古怪,“王老六言道,当年他去取刀时,偶然瞥见冶坊内院似乎在炼制一些…非金非铁的奇异金属,色泽古怪,且炉火温度极高,远非常规炼钢可比。但他当时人微言轻,未敢多问,印象也已模糊。”
奇异金属?超高炉温?
陈启明心中一动。这似乎与“影海众”可能掌握的超越时代的技术特征隐隐吻合。
他再次拿起那把镗刀,对着窗外光线,一寸寸地仔细检查。刀身、刀柄、接缝…一无所获。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时,他的指尖在刀柄末端与钢身连接处的护环上,感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不同于光滑表面的滞涩感。
他立刻将护环凑到眼前,仔细观看。在那个极其隐蔽的转角内侧,光线几乎无法照射到的地方,他似乎看到了一些极其浅淡的、并非打磨痕迹的刻痕!
“拿放大镜来!”他立刻吩咐。
一名小吏连忙将陈启明之前磨制的那台单筒显微镜(可兼作放大镜)取来。
陈启明调整好焦距,将护环内侧对准镜头。
果然!
在放大镜下,那看似无奇的金属表面上,竟然用极其纤细、几乎与金属纹理融为一体的手法,阴刻着数个与那枚从“一阵风”身上得到的碎片上极其相似的、扭曲的诡异符号!
只是这里的符号更小、更简略,仿佛是一个标记或编号!
“果然有鬼!”陈启明深吸一口凉气,心脏狂跳。
汪家冶坊,竟然真的与“影海众”有关!他们甚至在为自己打造的刀具上,留下了隐秘的标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刚穿越就被锦衣卫抓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明:刚穿越就被锦衣卫抓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