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队伍行进到一片开阔地,士颂下令原地休息,并安排后勤营埋锅造饭,等大伙吃饱喝足休息好了再赶路。
“叔父,要不你还是先走一步,回徐州处理积压的公务吧,只需留个将领在这帮我就行了,不然以现在的行军速度,赶到广陵估计还得一个月,让你陪着我在这耗时间,我有点过意不去。”
士颂来到陶谦身边坐下后开始了劝说,他实在是有点不好意思耽误人家时间了。
原本以为只要有足够的马车,带着这些百姓赶路应该也慢不到哪去,可是现在一看,士颂发现自己天真了。
这特么简直就是龟速啊,平均下来一天只能赶个20里路,还不如他们从交趾出发时行军速度的一半,现在这个队伍里,他可是配了很多马车的啊,说好的古代老百姓能吃苦,善于奔走呢?
士颂现在都有点怀疑历史上刘备携民渡江是不是真的了,老刘带着避难的百姓靠着两条腿一天都能走十几里,现在到了他这里,老弱妇孺都坐马车了一天也才20里。
难不成非要有人在后面追杀才能走得快?
就当士颂怀疑现在跟着他走的百姓是在演他的时候,陶谦开口了:“贤侄,无需在意,按照现在的速度还有三四天就能入徐州境内了,到时我再回郯县(徐州治所)处理公务也来得及。”
士颂无奈的点了点头:“这段时间真是麻烦叔父了。”
陶谦摆了摆手:“这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这些跟随贤侄迁移的人也是我大汉百姓,我身为大汉官员,照拂一二也是应该的。”
说到这里,陶谦转头望向远处正在休息的百姓,感慨道:“我现在相信了,在交趾生活的百姓一定过的很好。”
“哦?叔父为什么会突然这么说?”士颂颇为好奇的看着陶谦。
陶谦指了指远处的百姓:“他们跟随贤侄赶了半个月的路,期间从未亡一人,意外受伤的都极少,换在以前,别说见过,我想都没想过。”
士颂闻言一愣,诧异道:“这不是应该的嘛?后面又没人追杀,就赶个路而已,怎么还能死人?”
陶谦呵呵一笑:“贤侄聪慧归聪慧,见识还是太少了啊,你可以问问汉升,他肯定清楚。”
没等士颂询问,一旁的黄忠先开口了:“主公,陶州牧说的是真的,像这种规模的迁徙,发生意外出现伤亡是很正常的,如今像咱们这样未死一人简直就是奇迹。”
见士颂还是面露疑惑,陶谦也跟着开口解释:“迁徙路上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饥饿,生病,盗匪,甚至是队伍内有人眼红他人财货杀人夺宝,这些等等都会造成百姓伤亡。”
陶谦说着看向远处百姓:“可是像如今这样,饿了有饭吃,生病了有医官治,起纠纷了还有士卒帮着维持秩序,我可以说,就这半个月的迁徙生活,比他们之前在家过的都好。”
“这些都是贤侄的功劳啊,要不是贤侄安排周密,断不会出现如此奇迹。”
士颂都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了,连连摆手:“叔父不要夸了,我可没什么功劳,这些事情在交趾只是平常而已。”
“所以我才说在交趾生活的百姓一定过的很好,窥一斑而见全面,你对迁徙百姓都能如此,对待交趾治下的百姓还能差了?”陶谦抚须笑道。
士颂嘿嘿一笑:“谁让我们交趾缺人呢,不管是兵灾还是饥荒,鲜少有百姓往交趾跑的,因此对我们交趾来说,这些百姓可都是宝贝,哪会舍得让他们受到无谓的损伤?”
“既如此,要不我帮你一把?”陶谦笑着问道。
士颂一脸疑惑:“叔父指的是?”
“你不是说交趾缺人嘛,那我就再帮忙送点人过去,就看贤侄你敢不敢收了。”
“敢,怎么不敢。”陶谦刚说完,士颂就拍着胸脯接话:“只要叔父敢送,我就敢收,而且是多多益善,你就是把整个徐州的百姓送过来,我都不嫌多。”
陶谦白了他一眼:“你想什么美事呢?我堂堂一个州牧,能干送治下百姓的事?我说的是青州黄巾。”
士颂闻言一愣:“青州黄巾?那可是号称有百万之众呢,能听叔父你的?”
陶谦摇头:“那自然是不会听的,不过想办法劝说一批人从良想必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也不是谁天生都喜欢当贼的。”
说到这里,陶谦感慨起来:“一开始青州可没那么多黄巾贼,短短几年之所以会滚到这么大,说到底还是粮食闹的,百姓吃不上饭,当地官府又不管,可不就得造反嘛?”
听着陶谦的感慨,士颂一脸古怪的看着他:“我要是没记错,当初讨伐黄巾的时候,叔父你好像没少杀人吧?”
“废话,我是官,他们是贼,官杀贼不是天经地义的嘛。”
陶谦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也就是我现在年纪大了,懒得折腾,不然我早就派人去绞杀这批黄巾贼了,哪会像现在这样想着劝他们从良?”
士颂点点头:“行吧,黄巾就黄巾,我是不挑的,只要他们乐意来交趾生活,我一律既往不咎,不知叔父打算如何劝说他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我,交州土皇帝!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我,交州土皇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