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凡的离去,如同抽走了房间里最后一丝暖意,将林晚晴彻底留在了冰冷的困境之中。她独自在办公室里坐了许久,直到窗外的天色完全暗沉下来,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照着她苍白而麻木的脸。拒绝叶凡的帮助,如同斩断了自己最后的退路,一种近乎悲壮的孤独感包裹着她。
她开始冷静地、近乎冷酷地审视现状。资金链即将断裂,供应商断供,客户流失,核心团队离散……破产清算,似乎已经是唯一且迫在眉睫的结局。她拿起笔,开始起草一份声明,一份关于“晴空设计”可能申请破产保护的内部预案。每一个字都写得无比艰难,如同在亲手为自已梦想的棺木钉上钉子。
然而,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挣扎,准备接受这残酷现实的时候,两股来自完全不同方向、却同样强大的力量,悄无声息地介入了这场看似已成定局的败局。
**首先出手的是苏雨墨。**
她的帮助,如同她本人一样,精准、高效、且建立在绝对的商业逻辑之上,不带丝毫私人情感的拖泥带水。
一天之内,林晚晴接到了三个意想不到的电话。
第一个电话来自一家实力雄厚的跨国建材贸易集团亚太区总裁。对方表示,对“晴空设计”的理念非常欣赏,愿意以不高于市场价百分之五的价格,且提供优于行业标准的账期,稳定供应“晴空设计”所需的所有核心原材料。条件是,希望在未来苏氏集团的相关项目中,能优先考虑与“晴空设计”进行设计合作。林晚晴立刻明白,这是苏雨墨动用了苏氏集团的全球供应链影响力,为她打通了最关键的一环。
第二个电话来自苏氏集团的首席法律顾问。这位在业内享有盛名的大律师,轻描淡写地表示,可以“顺便”代理“晴空设计”与那几个无理取闹、索赔巨款的客户之间的合同纠纷。不到二十四小时,那几家客户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转变,从强硬索赔变成了愿意“重新协商”。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和苏氏的背景,让对手不得不掂量一下继续纠缠的成本。
第三个,也是最让她意外的一个电话,来自之前态度最强硬、率先断供的那家本土供应商的董事长。对方一改之前的倨傲,语气甚至带着几分讨好,表示之前是“误会”,是“下面的人理解错了意思”,愿意立刻恢复供货,并且价格可以参照旧合同,甚至……还可以再谈。挂断电话后,林晚晴才从其他渠道得知,就在前一天,这家供应商最大的海外客户(恰好是苏氏集团的长期合作伙伴)突然以“评估供应链稳定性”为由,暂停了与该供应商的所有新订单洽谈。
苏雨墨没有亲自打来一个电话,没有一句安慰或询问,却用她掌控的庞大商业资源和无可匹敌的议价能力,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精准地撬动了压在林晚晴身上最重的几块巨石。她的帮助,与其说是雪中送炭,不如说是一场冷静的商业投资与战略布局——她看好林晚晴的能力和“晴空设计”的潜力,并借此机会,将林晚晴和她的公司,更紧密地纳入了对抗“彼岸花”的同盟体系之中,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苏氏维护盟友的决心与能力。
**几乎在苏雨墨出手的同时,另一条更加隐秘的战线也传来了消息。出手的是柳如烟。**
她的方式,则充满了她那个世界的影子,更加直接,更加……不容置疑。
那些在匿名分析报告中上蹿下跳、拼命唱衰“晴空设计”的所谓“独立分析师”和财经评论员,突然之间集体噤声。他们之前发布的报告被悄然删除,社交账号也变得异常安静。有传闻说,其中跳得最欢的两人,一个被爆出了收受竞争对手黑钱、操纵舆论的确凿证据,面临着身败名裂和监管机构的调查;另一个则在一场“意外”的酒吧冲突中被打断了手,短期内无法再敲击键盘。
而那两个被高薪挖走的核心设计师,在新公司入职还不到一周,就莫名陷入了麻烦。一位被匿名举报其获奖作品涉嫌严重抄袭,正在接受行业委员会的调查;另一位则被发现与多家竞争对手存在不清不楚的利益输送,职业生涯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他们带走的部分非核心设计资料,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被原封不动地送回了“晴空设计”,附带了一张没有任何署名的纸条,上面只有打印的两个字:“规矩。”
柳如烟躺在临江公寓的沙发上,听着手下汇报这些“成果”,苍白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动用的是阴影世界的力量,是恐吓,是揭露,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不在乎手段是否光明,只在乎结果是否有效。她帮林晚晴,并非出于同情或喜欢,更像是一种宣示——叶凡在乎的人(哪怕只是前妻),就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踩一脚的。动林晚晴,就是在打她柳如烟(或者说,她所代表的、与叶凡紧密相连的那部分势力)的脸。这是一种基于危险逻辑的维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晴空与围城请大家收藏:(m.zjsw.org)晴空与围城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