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珩与荀彧一见如故,说得投机。
韩珩熟悉当地形势,非袁熙可比。在他的帮助下,荀彧的屯田方案迅速有了雏形。
袁熙在一旁听着,既兴奋,又惭愧。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自己就是该气死的那个。
难道父亲看不中我,我的确不争气。
一边内疚,一边听荀彧和韩珩商量,袁熙觉得前景渐渐清晰起来,平定辽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这时,韩珩提到了一件事。
他刚刚收到消息,正准备要向袁熙汇报。
田畴劝降鲜于辅的事进行顺利,鲜于辅等人已经答应为袁熙效力,只是具体的条件还没谈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鲜于辅希望保留对渔阳郡的控制权。
袁熙几乎没有多想,就表示拒绝,不能接受鲜于辅这个要求。
原因很简单,渔阳有铁,这是幽州唯一的铁官所在地,绝不能交给鲜于辅控制。
铁官不仅关系到武器制作,也和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如果鲜于辅等人控制了渔阳,以后屯田所需的农具可能都凑不全,更别说武器了。
他在幽州两年,为什么动弹不得?武器不足就是原因之一。
荀彧也表示,渔阳不能留给鲜于辅,否则就是国中之国,州中之州了,就算鲜于辅没异心,其他人也会有想法,总有一天会成为心腹之患。
野心都是随着实力膨胀的。
荀彧建议,可以请示一下大将军,将鲜于辅安置在中山或者常山。
中山、常山属冀州,经济实力比渔阳只强不弱,可以保证鲜于辅的利益,又能名正言顺的将他调离根基最深的本郡,不用担心他为乱。
袁熙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只是鲜于辅未必会同意。
荀彧随即说,我和鲜于辅有一面之缘,我给他写封信,让他认清形势,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奢望。
袁熙同意了,命人准备纸笔。
荀彧当着袁熙的面,写了一封书信,又请袁熙过目后,让人封好,送往渔阳。
袁熙很喜欢荀彧这种干净利落的风格。
——
田畴接到荀彧的书信后,很是意外,一问信使,得知荀彧刚刚到幽州,就任镇北将军长史,心中大喜。
他随即带着书信,来见鲜于辅。一句话也没说,直接将荀彧的书信递了过去。
鲜于辅开始有些意外,等看到封签上荀彧的名字,不禁大吃一惊,下意识地站了起来,神情恭敬。
“区区小事,何敢劳动荀令君。”
“他现在已经不是荀令君了,而是镇北将军长史。”田畴笑道。
鲜于辅更是惊讶,不再多言,直接打开封泥,双手捧着书信细读。
片刻之后,他一声叹息。“能与荀令君为同僚,夫复何求。不管袁使君安排我去哪里,我都接受。”
他随即叫来弟弟鲜于银,让他拿着荀彧的书信去联络阎柔等人,让他们备好厚礼,一起去涿县拜见袁熙。安排好了一切,他又对田畴说道:“子泰,你不要介意。我与荀令君有一面之缘,深为叹服,一直想着有一日能与荀令君同朝为官,没曾想,今天真的成真了。”
田畴哈哈大笑,表示自己也仰慕荀彧久矣,鲜于辅的心情也正是他的心情,没什么好介意的。
鲜于辅随即问了田畴一个问题。
荀彧离开中原,远赴幽州,为袁熙效力,仅仅是为了避祸吗?
以他颍川荀氏的人脉,就算不肯为袁绍效劳,袁绍也不会杀他吧。
田畴表示,我来的时候,荀令君还没到幽州,所以他有什么想法,我不太清楚。不过没关系,既然他人在幽州,等你到了涿县,不妨当面问他。
鲜于辅若有所思,点头答应。
——
三天后,鲜于辅一行百余人,带着准备好的礼物,赶往涿郡。
经过渔阳的时候,田豫出城迎接,置酒洗尘。
得知荀彧出任镇北将军长史,田豫也大感意外,随即托鲜于辅向荀彧致意。
他虽然没见过荀彧,却听刘备提起过荀彧,说此人不仅才华横溢,是王佐之才,更体态风流,坐席留香,是当之无愧的名士。
这是汝颍名士的代表,幽州从来没有出现过,令人心向往之。
说到此处,田豫不忘请田畴恕罪,他没有贬低田畴的意思。
田畴再次表示,他不仅不介意,而且和他们一样,迫不及待的想见到荀彧。
酒过三巡,田豫拉着田畴,说了几句悄悄话。
他刚刚接到刘备的书信,刘表向袁绍投降后,刘备没有得到任何任命,正在返乡的路上。根据时间估算,大概会在年后到达。如果田畴方便,可以择机向袁熙进言,为刘备留个职位。
田畴很意外,瞅了田豫两眼,半晌才点头答应。
虽然都是幽州人,但田畴对刘备印象并不好。
除了刘备曾是公孙瓒的同窗兼旧部之外,田畴对刘备这些年的反复也颇为不齿,甚至因此理解了公孙瓒当年不肯重用刘备的原因。
此人轻于去就,不亚于吕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请大家收藏:(m.zjsw.org)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