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观察哨的伪装交给赵铁柱,他以前在贵州打猎,最会伪装,保证鬼子找不到。”陈砚说着,对身后的赵铁柱喊,“赵铁柱,听到没?等下带几个弟兄,把观察哨伪装好,再挖几条排水沟,按林护士说的,用麻袋铺底。”
“俺记住了!保证完成任务!”赵铁柱响亮地应道,已经开始琢磨用什么树枝伪装,嘴里还念叨“用松枝最好,又密又不容易被发现”。
两人继续往前走,走到战壕尽头的前沿阵地,这里离日军阵地只有两百米,能清楚看到对面的铁丝网和碉堡。林晚突然拉住陈砚的胳膊,小声说:“小心!那里有鬼子的狙击手!”
陈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日军碉堡的射击口闪了一下,他连忙拉着林晚蹲下身,子弹“嗖”地一声从头顶飞过,打在战壕壁上,溅起一片泥土。“多谢提醒!”陈砚心有余悸,“这里太危险,咱们往后退点,有话在后面说。”
林晚点点头,跟着他退到安全区域,才松了口气:“刚才太危险了,你以后查阵地,别靠前沿这么近,要是受伤了,弟兄们怎么办?”
陈砚看着她紧张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从怀里掏出一个水壶,递过去:“喝点水,压压惊。你也一样,以后来前沿,一定要跟我说,我派卫兵保护你,不能让你出事——咱们的医疗线还得靠你。”
林晚接过水壶,指尖碰到他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快速移开,喝了口水,声音比刚才轻了些:“我知道了,以后会注意的。咱们还是赶紧把工事改好,不然明天鬼子进攻,麻烦就大了。”
陈砚点点头,召集赵铁柱、王锐和几个排长,把改进工事的计划说了:“赵铁柱带士兵挖排水沟、伪装观察哨、改造伤员转运点;王锐负责把弹药堆移到备用战壕,设置应急弹药点,再准备些麻袋和木板;李老栓帮着林护士,在转运点铺稻草、搭简易病床。天黑前必须完成,有问题随时找我。”
“俺们记住了!”众人齐声应道,立刻分头行动。战壕里顿时热闹起来,赵铁柱带着士兵用刺刀挖排水沟,泥土飞溅;王锐指挥后勤兵搬运弹药,小心翼翼地把子弹和手榴弹分开;李老栓跟着林晚,在废弃碉堡里铺稻草,还找来几块破布,搭成简易的病床围挡。
陈砚和林晚则在阵地中段的空地上,对着草图做最后的确认。林晚指着转运点的位置:“从转运点到医疗棚的通道,要挖宽点,能容两个人抬担架通过,再用麻袋把通道两侧挡住,防止流弹。”
陈砚补充:“通道顶部也用树枝伪装一下,别让鬼子发现。另外,在通道旁挖几个隐蔽的射击位,要是鬼子偷袭转运点,士兵能从射击位反击。”
两人头挨着头,在草图上写写画画,炭笔在纸上留下清晰的痕迹,晚风把林晚的短发吹到脸颊,她下意识地拢了拢,陈砚看在眼里,默默把自己的草帽摘下来,递给她:“戴上吧,晚上风大,别着凉了——你要是生病了,伤员怎么办?”
林晚接过草帽,帽檐上还带着陈砚的体温,她轻声说了句“谢谢”,把草帽戴上,帽檐有点大,遮住了她的半张脸,只露出微微上扬的嘴角。
天黑时,工事改进基本完成:战壕里挖了半尺宽的排水沟,泥水顺着沟流向蕴藻浜,底部铺了麻袋,士兵们终于能站在干地上;废弃碉堡改造成的转运点铺了稻草,搭了五个简易病床,通道也挖好了,两侧用麻袋挡着;弹药堆移到了备用战壕,应急弹药点设在拐角,用树枝伪装得严严实实;观察哨也被松枝盖住,只留一个小观察口。
陈砚和林晚站在战壕边,看着改进后的阵地,心里都踏实了不少。远处的日军阵地传来零星的枪声,却没再发起进攻。林晚指着转运点,对陈砚说:“这样一来,伤员能及时转运,也不会受环境影响,感染的风险能降不少。”
“不仅伤员安全了,咱们的防御也更稳固了。”陈砚看着弹药堆的方向,“弹药堆隐蔽了,不用担心被鬼子炮火炸;排水沟挖了,士兵们不用泡在泥里,战斗力能保持住。这次多亏了你,不然我还没发现这些漏洞。”
“是咱们一起发现的。”林晚纠正道,语气比之前柔和了不少,“以后查阵地,咱们可以经常一起去,你看战术,我看医疗,能发现更多问题。”
“好啊!”陈砚爽快答应,心里觉得和林晚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她懂医疗,能补他的短板;他懂战术,能帮她实现医疗需求,这种协作,比任何命令都有效。
夜色渐浓,战壕里点起了马灯,昏黄的光映着改进后的工事,也映着两人的身影。赵铁柱带着士兵在排水沟旁巡逻,王锐在应急弹药点检查弹药,李老栓在转运点整理稻草,一切都井然有序。
林晚看了看天色,对陈砚说:“我该回医疗棚了,还有伤员需要换药。你也早点休息,明天说不定有硬仗要打。”
“好,我送你回去。”陈砚陪着她往医疗棚走,两人并肩走在战壕里,马灯的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士兵路过,都会笑着打招呼,眼里满是信任。
走到医疗棚门口,林晚停下脚步,转过身对陈砚说:“明天要是打起来,记得保护好自己,别太往前冲。”
“你也是,别靠前沿太近。”陈砚点点头,看着她走进医疗棚,才转身离开。
回到指挥点,陈砚看着改进后的阵地草图,嘴角忍不住上扬。
喜欢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请大家收藏:(m.zjsw.org)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