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只有好莱坞的慢镜头,才能诠释这般的杀戮美学
- 崩飞的齿轮划破晨雾
- 燃烧的机油如黑血泼洒
- 一个士兵的还抓着舱门把手,却连着小臂一起碳化
季博达丢开发射筒,舔了舔被后坐力震裂的嘴角。
现在,轮到政府军发抖了。
火箭弹爆炸的冲击波还未散去,季博达已经卧倒在地,脸颊紧贴着枪托。他的呼吸平稳得近乎冷酷,食指轻扣扳机,每一次轻微的震动都伴随着远处一个政府军士兵的倒下。
- 吸气,屏息,扣动——一名正在装弹的机枪手仰面栽倒
- 弹壳弹出,滚落在手边,冒着青烟——第二发子弹穿透了军官的咽喉
- 第三枪故意打偏,让一个士兵瘸着腿逃窜——恐慌比死亡更有传染性
此刻季博达把有意瞄准,无意击发的八字口诀发挥到了极致。
周围的童子军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击震住了。他们呆愣了一秒,随后——
“帕帕保佑!!!”
一个瘦得像竹竿的男孩突然嘶吼着跳了起来,破烂的T恤在风中像面旗帜。他手里的AK-47喷吐着火舌,子弹毫无准头地泼洒向路口,打碎了路牌、掀翻了垃圾桶,却在政府军队伍中激起一片混乱。
恐惧瞬间转化为狂热的勇气。就像野火掠过干草,帕帕的口号在童子军中疯狂蔓延——
-一直懦弱的黑人小姑娘也尖叫着冲了出去,瘦小的身躯几乎被后坐力掀翻
- 铁锤抡起打空的步枪像棍棒般挥舞,脸上的青春痘涨得通红
- 连受伤的大个子都拖着瘸腿往前爬,一边爬一边胡乱射击
大金牙的金牙上还沾着火箭弹发射时的烟灰,他张大了嘴,看着这群平日里畏畏缩缩的孩子突然变成了嗜血的狼崽。
季博达的心道或许愚昧比子弹更好用。。。。。。
季博达故意放慢换弹速度,让更多童子军越过自己冲锋。这些被洗脑的孩子根本不懂战术,但此刻他们不怕死的疯狂劲儿,恰恰是最有效的武器。
一个政府军士兵刚举起枪瞄准,就被三个尖叫着冲来的童子军扑倒。他们用枪托砸,用枪管插眼睛——最原始的杀戮本能被彻底释放。
季博达趁机更换了隐蔽位置。他的目光扫过战场:
西侧的屋顶有两个敌人,不过似乎他们射击的准头不高。
路口陆陆续续还有人影晃动。
大金牙指挥着童子军清理两侧的房屋。
估计五分钟内政府军就会崩溃,他们带的弹药在连发射击的情况下,坚持不了多久。
季博达深吸一口气,突然用童声尖叫道:帕帕保佑我们!他们的子弹打不中我们!
这句话像魔法般在战场上回荡。一个政府军士兵的子弹明明打中了铁锤的肩膀,那孩子却浑然不觉般继续冲锋。士兵惊恐地后退,有些政府军士兵的枪都掉在了地上——
季博达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从容地瞄准那个逃跑的士兵,子弹精准地钻进后心。
倒下时,那士兵还在喃喃自语:魔鬼...这些孩子是魔鬼...
季博达作为一个重生者,自然是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小孩子对疼痛的忍受力看似更强,可能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但实际情况可能比表面现象更复杂。儿童的痛觉神经通路(尤其是抑制性通路)仍在发育中,可能导致他们对疼痛的敏感度与成人不同。但这一点存在争议,因为部分研究表明婴幼儿对疼痛的实际感受可能比成人更强烈。
-而且儿童组织修复速度快,疼痛持续时间可能较短,给人“恢复更快”的印象。儿童更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注意力,可能暂时忽略疼痛(例如玩耍时摔跤后继续游戏)。
儿童对疼痛的长期记忆较弱,事后可能不记得当时的痛苦程度。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吃不记打。
况且儿童尚未形成对疼痛的恐惧联想(如成人可能会联想到严重后果),因此情绪反应更小。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小孩子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就是因为缺乏对疼痛恐惧的联想。
“勇敢”教育:许多文化鼓励孩子“坚强”(如“男子汉不哭”),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忍耐或掩饰疼痛。忠诚于帕帕的歌曲,这种洗脑便是其中一种。
季博达趴在干涸的水沟里,冷眼旁观着战场上的局势。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群孩子,比他预想的还要好利用。
孩子们的世界很简单,尤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看到季博达——这位“神勇无敌”的战友——面对枪林弹雨时面不改色,击杀很多个政府军。于是,一种微妙的竞争心理在他们之间蔓延开来。
“他都不怕疼,我怎么能怕?”
“如果我退缩了,别人会笑话我吧?”
一个孩子被子弹擦伤了手臂,鲜血顺着皮肤滑落,但他咬紧牙关,硬是没吭一声。旁边的同伴瞥了他一眼,眼神里既有惊讶,也有一丝不服输的倔强。很快,第二个、第三个孩子也加入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谁先喊疼,谁就是懦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我是驻韩美军黑人司令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之我是驻韩美军黑人司令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