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未能幸免战火的蹂躏。曾经依山而建的土家吊脚楼群,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焦黑的木梁诉说着劫难。然而,山民的坚韧如同这大山深处的岩石,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在几位幸存的、与彭氏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旁支老人帮助下,他们选择了一处风水绝佳的山坡——背靠巍峨的祖山,面朝着云雾之下若隐若现、已成废墟却依旧透着苍凉雄浑气息的老司城遗址。
葬礼庄重而简朴。没有繁复的仪仗,只有青山作伴,松涛为乐。几位彭氏老人用苍老而肃穆的嗓音,吟唱着古老悠长的土家葬歌,歌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充满了对逝者的哀思与对祖灵的告慰。祝龙、阿兰、王石头、赵大锤,四人亲自抬起沉重的棺椁,一步步,无比郑重地将龙婆龙金花安葬入土。
新坟隆起,墓碑是一块未经雕琢的青石,上面由祝龙亲手用指力刻下:
“苗疆宗师 永顺彭氏守护者 龙金花婆婆之墓”
墓碑无言,面朝着她一生守护、如今已成废墟却也象征着不屈的老司城。山风呜咽,仿佛也在为这位守护者的离去而悲歌。
阿兰跪在坟前,将一捧从沅水边带来的湿润泥土,混合着几片常青的松枝,轻轻撒在坟头。她低着头,肩膀微微耸动,无声的泪水滴落在新翻的泥土上。祝龙肃立在坟前,抚摸着心口那枚仿佛也带着一丝哀伤温度的金蚕印记,眼神深邃如渊。王石头和赵大锤肃立两旁,拳头紧握,对着新坟,再次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新的起点,亦是新的战场。脚下的土地,埋葬着守护者的忠骨,也孕育着复仇与再生的火种。而那潜伏的邪魔阴影,如同这湘西群山深处终年不散的迷雾,预示着前路依旧危机四伏。
十万字回望:烛火、热血与湘西群山间的回响
指尖敲下又一个句点,屏幕角落显示的字数悄然跃过十万大关。回首望去,从老司城幽暗棺椁中那一声跨越三百六十年的沉重叹息开始,从彭翼南挣脱封印、化身祝龙,在常德炼狱般的硝烟中苏醒咆哮开始……这条浸染着血与火、交织着恨与义、铭刻着守护与牺牲的路,竟已蜿蜒铺展了如此之长。
这十万字,是祝龙(彭翼南)背负着古老血脉与国仇家恨,在烽火连天的中华大地上蹒跚前行的足迹。我们共同见证了日寇铁蹄的凶残暴虐,那灭绝人性的屠杀、阴险歹毒的邪术(八岐邪力)、以及将人间化作焦土的疯狂,每一幕都试图将希望碾碎。常德城头的浴血、黑鱼咀废墟中的终极对决,无不是民族危亡之际,最黑暗也最不屈的剪影。
这十万字,更是人性光辉在至暗时刻的顽强闪耀。李青山班长那铁骨下的柔肠与不离不弃的袍泽之谊,是乱世中不倒的脊梁;王石头、赵大锤从“阵亡”到重生,那以命相托、誓死追随的赤诚,是战士最朴素的信义。而龙婆龙金花,这位承载着彭氏守护使命的苗疆宗师,她的舍身取义,以血魂发动“万符锁龙·血祭诛邪”,是超越生死的浩然正气,是烛照黑暗的永恒烈焰!她的逝去,是故事中最沉重也最壮烈的一笔,将守护者的悲歌刻入山河。还有阿兰,这位看似柔弱的苗女,以惊人的坚韧承继衣钵,她的泪水、她的笛音、她的蛊术、她默默跟随在灵柩旁的身影,无不诉说着传承的力量与无声的刚强。正是这些温情与大义,如同寒夜中的篝火,温暖着祝龙,也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创作这段旅程,于我而言,既是编织一个融合了历史、传奇与热血的奇幻故事,更是一次对那段烽火岁月、对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与坚守的深切回望与致敬。湘西的十万大山,辰州的古老符咒,苗疆的神秘蛊术,常德保卫战的惨烈悲壮……我竭力在想象力的天空中,为它们找寻一个生根发芽的土壤,试图用文字还原那份历史的厚重、地域的神秘以及战争中个体的挣扎与伟大。我查阅资料,想象细节,只愿能将那个时代的气息、那些人物的心跳,尽可能真实、生动地呈现于诸位眼前。
十万字,是一个里程碑,但绝非终点。祝龙背负着龙婆的遗志、阿兰的信任、石头与大锤的追随,以及那遁入深渊的八岐邪念(王直/徐海)的威胁,正踏入湘西莽莽群山。老司城的废墟之下,彭氏守护的秘密,烛龙血脉的真相,与倭寇、邪魔乃至湘西复杂势力的碰撞,才刚刚拉开序幕。前路,依旧是荆棘密布,危机四伏。
在此,我要向一路陪伴、阅读至此的每一位朋友,致以最深的谢意!是你们的点击、阅读、评论与支持,给予了这故事前行的动力,也让那些在字里行间跃动的人物,有了更真切的生命力。你们的期待,是我笔耕不辍的源泉;你们的共鸣,是对故事最大的肯定。
喜欢抗日系统激活:烽火双魂请大家收藏:(m.zjsw.org)抗日系统激活:烽火双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