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将各项事务交代完毕,目送王二虎、陈秀珍、朱秀才三人的意识退出梦境,才转身回到画像空间。
他取出处玄道士留下的古籍,盘膝而坐,沉浸在修仙法门与神灵传承的知识中。
眼下局势暂时安稳,正是提升自身实力、完善认知体系的好时机。
接下来的几天,淞沪的氛围悄然变化。
此前的舆论风波仿佛从未发生过,取而代之的是一派难得的 “和谐”。
脚盆国势力被连根拔起,残余的间谍要么被关押,要么潜藏不出;
各帮派在沈默的威慑下收敛了锋芒,往日里欺压百姓、争抢地盘的恶行几乎绝迹;
曾经抹黑神佑帮的报馆,如今纷纷连载《黑风会罪行实录》,字里行间满是对神佑帮 “替天行道” 的夸赞。
金陵方面对神佑帮的 “取缔令” 没了下文,淞沪市政厅的官员们更是心有余悸 。
此前参与讨论的官员死的死、怕的怕,剩下的人主动联系王二虎,递话要 “携手共建和谐淞沪”,不敢再对神佑帮有半分敌意。
各路势力的蛰伏,给了淞沪百姓一段难得的安稳日子。
底层民众渐渐摸清了神佑帮的 “规矩” 功德业力是评判善恶的标准,若是横行无忌,那近一个月来新增的一千多具 “风光人物” 的尸体,就是最好的警示。
曾经无法无天的地痞流氓,如今见了百姓都要收敛脾气,生怕沾了恶业,引来鬼神惩戒。
让各帮派意外的是,神佑帮并未趁机扩张地盘,反而主动递话,提出将治疗风寒的 “神药” 批发给他们,借用其渠道销往各地。
这一手 “恩威并施”,彻底打消了帮派们的顾虑 ,神佑帮既有雷霆手段,又给了生存空间,他们自然愿意承认神佑帮的 “龙头” 地位,遇事都先过问神佑帮的意见。
神佑帮则借着这股安稳势头,有条不紊地推进规划:王二虎带人整合缴获的房产、店铺与工厂,将零散的门面按行业分类,统一招牌与管理;
朱秀才忙着组建会计审查队与参谋队,从社会上招揽识字的人才,制定财务制度与发展策略;
陈秀珍除了管理药厂,还专门设立了 “女眷事务处”,为受欺负的女性撑腰,短短几天就帮十几个妇女解决了家暴、被贩卖的问题。
随着各项工程启动,神佑帮手里的大洋如流水般花出去。
上千家店铺的装修改造、仓库的关停合并、工厂的扩建搬迁,在没有工程机械的年代,每一项都需要大量人力。
淞沪的底层百姓们迎来了难得的 “好时候”,只要肯干活,就能拿到稳定的工钱,不少人甚至拖家带口赶来神佑帮的地盘谋生。
“陆昭云神仙” 的信仰,也随着民生改善达到了新的高度。
百姓们将沈默视为 “活菩萨”,家家户户都供奉起他的画像或雕像,早晚上香祈福;曾经冷清的临时香堂,如今每天都挤满了前来许愿的信众,香火鼎盛到几乎溢出来。
画像空间内,沈默感受着源源不断涌入的香火,心中彻底松了口气 。
此前因脚盆国污蔑,他的金身险些向 “恶神” 转变,面目越发狰狞;而如今,在纯粹的信仰滋养下,金身渐渐恢复了朴素严厉的本色,眉宇间多了一丝慈祥,连药神的麻衣装扮都染上了淡淡的玉色,虽眼神依旧锐利,却没了往日的凶戾。
随着信仰愈发深厚,王二虎等人在信众的撺掇下,向沈默提出了建造正式神庙的想法 。
此前的小香堂早已无法满足信众的需求,每天都有大量百姓因挤不进去而遗憾离去。
沈默思索片刻便同意了,选址定在药水弄附近的郊区,既远离闹市,又方便信众前往。
工程消息一经公布,整个淞沪都沸腾了:被风寒神药治好的百姓、在神佑帮工程上谋生的工人、敬畏神灵的普通民众,纷纷主动凑钱捐物;
甚至连淞沪的上流人士,也带着厚礼赶来,想为神庙建设 “添砖加瓦”。
沈默却有自己的考量,他从处玄道士的传承中得知,神灵立庙有诸多禁忌,谁出钱出力建庙,神灵就要承担谁的因果。
他不愿让那些心怀杂念的上流人士,借着捐钱沾染上神庙的因果,给自己日后清算埋下隐患;而百姓们的心意虽诚,他也不愿让贫困的民众额外破费。
于是,沈默下令:百姓凑的钱全部退还,上流人士的捐赠则转交给正在建设的大学,用作办学经费;
神庙建设的所有费用由神佑帮承担,想参与的百姓可以 “出力”,但需经过严格筛选 —— 只有功德多、业力少的人,才能获得建庙的资格。
这一安排,无形中又成了一场 “教化”:想出力却因功德不够被拒的人,暗自下定决心日后多做善事,争取得到神灵认可;而入选的工人,则将建庙视为莫大的荣耀,干活时格外用心,生怕辜负了神灵的信任。
在这样的氛围下,神庙建设热火朝天:结实的青砖黛瓦、粗大的楠木梁柱、琳琅满目的彩绘颜料,在工人手中渐渐勾勒出宏伟的轮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民国:从沪上开始成神请大家收藏:(m.zjsw.org)民国:从沪上开始成神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