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小区的晨雾还没散尽,陈砚和苏晚刚走到2号楼单元门口,就被几个围上来的居民围住。3号楼的李婶攥着围裙角,语气里带着急慌:“你们可算来了!今早我家老周去买油条,亲眼看见照片从墙上飘下来,跟着他走了两步才没影!”
苏晚蹲下身,指尖轻轻贴在李婶说的“照片粘贴处”——墙面上还残留着一丝极淡的灵脉气息,温暖又带着点急切,像有人在耳边轻轻催促。“不是飘,是沈氏夫妇的残影在跟着他。”她抬头时,正好对上陈砚的目光,两人都从对方眼里读出“果然如此”的默契。
陈砚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李婶,您爱人看见照片时,是几点?照片跟着他走了多远?”
“大概五点半!”李婶立刻回答,手还在微微发抖,“老周说,照片就贴在单元门右侧,他刚走过去,照片就‘呼’地飘起来,一直跟到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才慢慢没了。”
旁边一个穿灰色夹克的中年男人凑过来,是李婶的丈夫老周。他揉了揉手里的油条袋,语气里带着后怕:“那照片上的沈先生,眼睛好像一直盯着我手里的袋子,我还以为是看花眼了,现在想想,说不定是有啥话要跟我说!”
苏晚的指尖泛着淡白光,轻轻靠近老周的手腕——感知里瞬间“看”到沈氏夫妇的残影:沈先生手里拿着个旧粮票,沈太太在旁边指着老周的油条袋,两人脸上满是“请求”的神色。“他们想要您手里的食物。”苏晚轻声说,“不是要抢,是想用来‘祭祀’私塾的灵脉节点,稳定灵脉波动。”
“祭祀?”老周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难怪!小区里的老人们都说,沈先生夫妇当年特别善良,私塾里的孩子饿了,他们总会拿出自家的粮食分给孩子。”
陈砚立刻拿出手机,给林晓发消息,让她查“灵脉祭祀与食物关联”的民俗资料。他转头看向围过来的居民:“大家要是再看见照片,别害怕,也别去撕它,告诉我们就行。沈氏夫妇是善影,不会伤害人。”
“可我家孙子说,照片上的人会跟他说话!”一个穿碎花衫的阿姨急忙开口,她是4号楼的张姨,怀里还抱着个三岁的小男孩,“昨天下午,孩子在老槐树下玩,突然指着空气说‘阿姨让我把糖放在树下’,我当时还骂他瞎胡说!”
小男孩被抱在怀里,怯生生地拉着张姨的衣角:“真的有阿姨!穿红衣服,头发上有花,还跟我说‘谢谢’。”
苏晚蹲下身,温柔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阿姨是不是还跟你说,要把糖放在老槐树的树根下?”
小男孩用力点头:“对!还说放了糖,树就不会哭了。”
“树哭?”陈砚皱起眉,看向老槐树的方向——树干上确实有一道很深的裂缝,像是被什么东西撞击过,“林晓的资料里没提树干有裂缝,可能是最近才出现的,灵脉波动异常导致的。”
苏晚走到老槐树下,指尖轻轻贴在裂缝处,感知里“听”到微弱的灵脉“呜咽”声,像水流被堵住的闷响。“裂缝里的灵脉被堵住了,沈氏夫妇想用食物的‘人气’疏通。”她站起身,对居民们说,“大家要是有多余的食物,比如糖果、馒头,可以放在老槐树的树根下,不用多,一点就行,能帮沈氏夫妇稳定灵脉。”
“我家有刚蒸的馒头!”李婶立刻说,“我现在就回去拿!”
“我家孙子有糖!”张姨也跟着附和,抱着孩子往家走。
居民们渐渐散去,陈砚和苏晚留在老槐树下。陈砚用桃木剑轻轻拨开树根处的落叶,露出一块刻着栀锁纹的石板——正是私塾的灵脉节点之一。“沈氏夫妇的残影,一直守着这些节点。”他轻声说,“之前我们只找到了护灵箱,却没发现节点被堵住了,难怪他们的执念还没散。”
苏晚的指尖泛着淡白光,贴近石板,感知里“看”到沈氏夫妇的残影正蹲在石板旁,用手轻轻抚摸裂缝,脸上满是焦急。“他们没办法自己疏通灵脉,需要活人的‘人气’帮忙。”她说着,从背包里拿出一块双生栀子花瓣,放在石板上——花瓣瞬间泛出淡金光,裂缝里的灵脉“呜咽”声轻了几分。
“林晓回消息了。”陈砚看着手机,“她说民国时期的灵脉祭祀,确实有用‘日常食物’的习俗,尤其是‘带人气’的食物,能增强灵脉与活人的连接,稳定灵脉波动。沈氏夫妇是在沿用当年的习俗。”
正说着,李婶提着一袋馒头跑过来,张姨也抱着孩子,手里拿着一包水果糖。居民们也陆续回来,有的拿着饼干,有的拿着水果,都放在老槐树的树根下。
“这样真的能帮到沈先生夫妇吗?”李婶看着地上的食物,语气里带着期待。
苏晚点头,指尖的淡白光扫过食物——食物上瞬间泛起淡淡的红光,与灵脉节点的金光交织。“能帮到。”她说着,指向老槐树的裂缝,“你们看,裂缝里的‘哭声’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霓虹残影:都市异闻簿请大家收藏:(m.zjsw.org)霓虹残影:都市异闻簿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