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改良食材本身或其呈现形态。比如春蔬,是否可以选用相对更耐热、耐放一点的品种?或者,改变其物理形态。例如,将芦笋碾磨成极细腻的茸泥,与其他少量稳定性好的食材混合,既保留其清新风味和‘春’的意象,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易变软、变色的缺陷,有时甚至能产生新的视觉效果。”
不愧是经验丰富的国宴大师,瞬间就给出了切实可行、直指问题核心的解决方案。
林小风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白大师的建议深入思考起来。直接滚汤浇淋断生,对火候把控、操作时机和团队配合要求极高,在大型宴会紧张有序的出餐节奏下,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延误都可能造成品质波动,风险较大。而改变食材形态,或许是个更稳健、更具创意发挥空间的方向……
他凝视着手中汤勺里那抹翠绿的芦笋尖,忽然灵光一现,抬头看向白景琦,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白师傅,您看这样是否可行?春的部分,我们保留嫩豆苗进行快速焯水后过冰水(因其相对更耐放一些,色泽稳定性稍好)。而更娇气的芦笋,我们取其最嫩的尖部,制成极其细腻的、翠绿色的芦笋泥,适当调味使其口感顺滑。在最终装盘时,不用简单的堆砌,而是用裱花袋将芦笋泥在汤面或盅壁内侧,巧妙地勾勒出‘春芽破土’或者‘摇曳柳条’的写意图案?这样,我们既保留了芦笋独特的清新风味和‘春’的意象,又通过形态改变彻底解决了其易变软变色的问题,同时还能提升汤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意境美感!”
白景琦闻言,眼中骤然闪过一道精光,他仔细打量了林小风几眼,似乎要重新评估这个年轻人。他缓缓点了点头,嘴角甚至牵起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用芦笋泥作画?将食材劣势转化为艺术优势……嗯……这个想法,有点意思,突破了常规。可以朝这个方向试试看。”
陈先生也表示赞同,镜片后的目光充满欣赏:“确实巧妙。既能解决实际出品中的技术难题,又能进一步提升菜品的视觉艺术性和主题表现力,是一举两得的创新思路。”
方向一经确定,团队立刻投入到第二轮紧张试制中!
这一次,林小风将调整重点放在了春蔬部分。他亲自挑选了最新鲜肥嫩的芦笋尖,快速焯水后迅速投入冰水,以最大程度锁住其鲜亮的翠绿色泽。然后,他耐心地将芦笋尖用细网筛反复碾压、过滤,得到极其细腻、毫无纤维感的芦笋泥,再调入极微量的盐和少量清淡的鸡汤,增加底味并使其口感更加顺滑,便于裱花。
同时,他根据第一次品尝的感受,再次微调了汤底的配方和熬制时间,使得各种鲜味的融合更加醇和、层次更清晰。他还专门设计了时间测试,模拟送餐过程,记录下不同食材在特定保温条件下能够维持最佳口感和色泽的时间节点。
团队三人的配合也愈发默契。林小风主导核心技术攻关和最终调味,小刘心细手巧,负责按照新要求精准地进行食材预处理,特别是芦笋泥的制作;李默则发挥其条理分明的特长,负责详细记录每一次调整的参数、时间数据,并高效地协调所需物资。经过第一天的磨合与高压挑战,三人的协作明显顺畅了许多,虽然气氛依旧紧张,但已经摆脱了最初的慌乱,有了些高效团队的雏形。
白景琦大师在整个过程中依旧言辞犀利,要求严苛,不时提出各种细节问题:“这版山药泥的颗粒度是否足够均匀?”“羊腩边角的脂肪去除是否彻底?不能有一丝油腻感!”“汤汁的清澈度还要再提升,过滤的纱布需要更换更密实的。”但林小风能够敏锐地感觉到,这位老师傅那挑剔的目光中,已经开始多了一丝对专业能力、学习速度和创新思维的认可。
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开始。
在严苛到极致的标准和无形的巨大压力下,林小风和他的临时团队,正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养分,不断突破自我,朝着那道能够代表国家宴请水准的“四季和鸣汤”稳步迈进。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调整,都让这道汤品离完美更近了一步。
喜欢味界传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味界传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