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上的暖意和昨夜那场酣畅淋漓的交流,像是一碗滚烫的姜汤,驱散了连日来积压在孟家小院的寒意和惊惶。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鸡窝里的芦花公鸡还没扯开嗓子报晓,孟礼欢就轻手轻脚地爬了起来。
身边的韩晶晶睡得正沉,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恬静满足的笑意,与往日那紧锁眉头的愁苦模样判若两人。
孟礼欢看着妻子熟睡的侧脸,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又软又胀。
他小心翼翼地给她掖好被角,穿上那身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动作轻柔,生怕惊扰了她的好梦。
虽然昨晚“海鲜大餐”没吃上,最后只啃了点硬邦邦的苞米饼子垫肚子,但孟礼欢却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精神上的饱足,远比肠胃里的充实更让人振奋。
他拉开房门,清晨冷冽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柴火和露水的味道。王秀娥已经起来了,正在灶房里悄默声地生火,准备熬粥。看到儿子出来,老太太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压低声音:“咋起这么早?多睡会儿呗。”
“睡不着了,娘,我出去转转,看看有啥活计。”孟礼欢也压低声音回道。经过昨天淘海的大丰收,他对“靠海吃海”有了更足的底气,但也清楚地知道,光靠撞大运式的淘海,不是长久之计。船被大伯家占着,钓鱼需要时间和特定工具,他得琢磨点更稳定、来钱更快的路子。
他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个事儿——扎海参。这活儿他上辈子听人说起过,辛苦,危险,但来钱快。就在隔壁黑石屯,已经有人组织船干这个了。这年头,海参还没被炒成天价,但比起打杂鱼摸小虾,价格已经相当可观。
匆匆喝了两碗稀溜溜的苞米碴子粥,跟父母打了声招呼,孟礼欢就出了门。他没直接去黑石屯,而是先去了屯里一个平时消息比较灵通、人也还算实在的老光棍家,递了根昨天特意留下的“大前门”,拐弯抹角地打听了一下黑石屯扎海参的情况。
老光棍眯着眼,美滋滋地吸着烟,竹筒倒豆子般说了个明白。果然,黑石屯有个叫“海碰子”老刘的,组织了几条船,专门在附近海域潜水捞海参,缺人手,尤其是能下水的。工钱按天算,捞得多还有提成,一天下来,运气好能挣普通渔民好几天的钱。
“不过呐,欢子,”老光棍吐着烟圈,咂咂嘴,“那活儿可不是人干的!遭罪着呢!海水冰骨头缝不说,那水底下暗流礁石,邪乎得很!老刘那帮人,哪个不是一身毛病?关节炎、风湿痛,那都是轻的!听说肺都不好!挣得是卖命钱!”
孟礼欢默默听着,心里有了底。谢过老光棍,他揣着那点刚打听来的消息,径直往黑石屯走去。
黑石屯离靠山屯不算太远,隔着一道山梁。路上遇到几个挑着担子或者扛着工具下地的农人,看到孟礼欢,都投来好奇的目光。孟家这小子最近可是屯里的风云人物,又是爆网又是淘海又是被诬陷的,戏码一出接一出。
到了黑石屯,很容易就打听到了“海碰子”老刘的住处。老刘是个黑瘦精悍的中年汉子,脸上带着常年被海风侵蚀的粗糙皱纹,眼神锐利,正和几个同样打扮的汉子在院子里收拾一堆奇形怪状的家伙事。
那堆东西,孟礼欢一看就明白——简陋得令人心酸的潜水装备。几个被漆成黑色的猪膀胱或者葫芦头,上面连着根胶皮管子,这就是原始的氧气罐和呼吸器?还有几身厚重的、打着补丁的胶皮衣裤,几副磨得发亮的木框潜水镜,几把特制的、带钩子的短柄铁叉,以及一堆网兜。
老刘听说孟礼欢是来想跟着干活的,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尤其看了看他算不上特别魁梧但还算精壮的身板,瓮声瓮气地问:“以前下过水?憋气咋样?怕冷不怕?”
“下过水,憋气还行,不怕冷!”孟礼欢回答得干脆。上辈子在远洋渔船底舱的冰水里摸爬滚打,什么苦没吃过?
老刘也没多问,这年头,愿意干这玩命活儿的,都是穷得叮当响、逼不得已的。他指了指那堆装备:“规矩很简单,跟着船出海,到了地儿,穿上这身皮,挂上这葫芦头,顺着绳子下去,看到海参就用叉子扎,装网兜里。按斤算钱,现结。一天管一顿饭。干不干?”
“干!”孟礼欢毫不犹豫。
“行,那今天就跟船走一趟试试。丑话说前头,水下啥情况都可能碰上,自己机灵点,出了事,自己担着。”老刘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很快,一行七八个人,抬着那堆沉重的装备,上了一条比孟家那条还要破旧些的小木船。船屁股上挂着一个噗噗作响、冒着黑烟的柴油机,突突突地朝着远海开去。
海上的风比岸边大得多,吹得人睁不开眼。船体随着波浪剧烈地起伏颠簸,柴油味和海腥味混合在一起,熏得人头晕眼花。同船的几个老“海碰子”却似乎早已习惯,面无表情地检查着自己的装备,或者闭目养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请大家收藏:(m.zjsw.org)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