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勇可不是寻常人物。
在队伍里素有“亮剑第一警卫员”的称号,实力自然不凡。
不只是他,许多原本被俘的士兵——来自中央军、捌陆军、晋绥军的——也都主动要求加入苏墨的队伍。
原因无他,苏墨的名字他们早有耳闻。
对于这些愿意留下的战俘,苏墨统统接纳。
这些人宁死不做汉奸,骨头硬得很。
他们在战俘营受尽折磨,对日寇的仇恨深入骨髓。
只要稍加引导,把那股恨意化作杀敌的力量,战斗力立马就能提上去。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大多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经验丰富,底子扎实。
稍加训练,立刻就能成为战场上的尖刀。
因此,苏墨十分欢迎他们归队。
老兵不死,斗志不灭。
至于那些想要回归原部队的,苏墨也不阻拦。
各人有各人的路,他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战场清理完毕后,苏墨便带着队伍,领着新收编的战士们,浩浩荡荡返回新中村。
这一仗,不仅拿下了太平战俘营,还成功拉拢了魏大勇这员猛将,整编了一百多名老兵,缴获大批曰军精良装备。
全是宝贝!
一行人顺利回到驻地,毫发无损。
新中村。
安顿好新兵后,苏墨耳边忽然响起一道声音:“叮咚,恭喜宿主完成抉择,获得‘三三制战术’技能,并激活伯乐技能强化效果!”
“三三制战术:步兵班组突击的核心战法,轻步兵作战的巅峰技艺。
掌握后可灵活运用,极大提升部队实战能力。”
这项战术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广泛应用,是我军步兵训练中的重要突击战术之一。
抗曰战争时期,捌陆军因缺少重型火力支援,常以密集队形向曰军坚固工事发起冲锋,导致伤亡极为惨重。
面对这一困境,部队在中高级指挥层面开始强调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一点两面”战术;而在基层指挥上,则要求合理分散兵力部署,防止敌人火力集中杀伤,主张通过紧密配合、分层推进、交替掩护的方式实施进攻。
但那时,三三制战术尚未形成体系……
……
苏墨虽听说过三三制,却并未真正掌握其精髓。
毕竟他来自21世纪,那个年代武器装备高度现代化,战场上更多依赖信息化与精确打击,这类基础步兵协同战术很少实战演练,也未深入研究。
时代不同了,打法自然不一样。
可如今身处抗战年代,环境截然不同,必须回归当时的作战逻辑——三三制正是应对当下战场形势的关键。
现在系统赋予了这项战术技巧,意味着他能彻底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一经典战法。
别看三三制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内涵极深。
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灵活调度、随机应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离不开丰富的实战经验积累。
然而有了系统的直接传授,苏墨无需再靠摸索去领悟其中要领,省去了大量试错成本。
他清楚记得,三三制最出彩的一次应用是在一场边境自卫反击战中。
当时三名战士与主力失联,在敌后独自组成临时战斗小组,深入敌境十五公里,接连经历五次交火,竟无一人伤亡,连续夺取敌方三处炮兵阵地,击退两个炮兵营,缴获火炮七门。
战斗结束后,三人一句豪气干云的话传遍全军:“敌人不但不投降,还敢向我们开枪还击!”
这正是三三制战术威力的真实体现。
这套战术因其高效实用,甚至被美军西点军校纳入教材作为典型案例研究。
如今苏墨已完整掌握三三制的全部细节和实战应用方法,自然会将其全面推广到自己的队伍中去。
伯乐技能升级?还有这种好事?
系统随即解释:原本宿主拥有的伯乐技能仅限于识别眼前人才,如今获得强化版增益效果,技能本身也随之进化。
升级后的伯乐新增两项能力:一是人才分级判定,二是远程人才感知。
系统将人才按综合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一星至五星逐级递升。
而人才感知功能则可在方圆十公里范围内自动侦测符合条件的人才,一旦出现,立即提醒宿主。
系统还特别说明:当前探测半径为十公里,未来可通过特定条件进一步扩展。
听完说明,苏墨豁然开朗。
这意味着他的识人之能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接触,只要在有效范围内,任何潜在人才都难逃系统察觉。
这对队伍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
唯有汇聚英才,才能推动组织不断壮大、提升战斗力。
过去,像陈怡、萧雅这样的人物,只有站在他面前时,系统才会提示。
而现在,哪怕人在十里之外,只要具备潜力,系统便会主动预警,确保不会错失良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抗战:队伍拉起来后,老李人麻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抗战:队伍拉起来后,老李人麻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