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系老楼的走廊漫长而昏暗,脚步声在空旷中回响,如同敲击在紧绷的神经上。直到冲出大门,重新站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林见清才感觉自己重新夺回了呼吸的主动权。周屿立刻拿出便携式信号屏蔽器,将两人笼罩在一个临时的安全区域内。
“他承认了。”林见清的声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不是害怕,而是源于一种被彻底窥视、被当作实验品审视的屈辱感,“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在他的计算之内。”
周屿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出刚刚在办公室内偷偷扫描到的环境数据。“那个黑色镇纸是强信号源,发射频率复杂,包含多种生物信号调制波。他在那个空间里,确实构建了一个小型的、高强度的引导场。”他的眉头紧锁,“更麻烦的是,我们的检测器在离开前,捕捉到了一段加密的数据外泄——他可能已经通过那个装置,远程触发了某种……预案。”
“剧本……”林见清咀嚼着这个词,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如果我们的一切反应都在他的预料之中,那任何基于‘追查’和‘破解’的行动,都只是在巩固他的剧本。”她抬起头,眼神里某种被压抑的东西正在苏醒,“我们不能按照他的规则玩下去了。”
周屿看向她:“你的建议?”
“他不是喜欢观察吗?不是喜欢数据吗?”林见清的嘴角牵起一个冰冷的弧度,“那我们就给他无法理解的数据,打破他预设的观察模式。”
一个疯狂的计划在她脑中迅速成型。这个计划基于一个洛闻天绝对无法掌控的变量——她自身那连陈默都未能完全解析的、源于童年创伤和幸存者特质的“容器稳定性”。
当晚,校园论坛一个冷僻的版块,悄然出现了一个匿名帖子。
标题是:《论集体无意识引导的伦理边界与技术反制——从Ψ符号谈起》。
发帖人没有署名,只有一串乱码ID。帖子内容极其专业,甚至引用了部分楚雅笔记中未被公开的加密公式,详细剖析了通过声波-信息素复合场进行潜意识引导的技术原理、潜在危害,并大胆推测了下一步可能升级的“群体潜意识共振”攻击模式。行文冷静、逻辑严密,像一篇措辞严厉的学术檄文。
更重要的是,帖子明确指出了洛闻天教授的通识课程是关键的“播种”渠道之一,并呼吁所有上过该课程、或感知到自身有异常行为冲动的学生,主动前往校医院进行特定指标的血液筛查。
帖子在发布后三分钟内,被版主删除。
但这三分钟,已经足够。
周屿的终端上,代表校园网络数据流的监控图显示,该帖子的访问IP在短时间内爆炸性增长,并被多次截图转发到私人聊天群组。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涟漪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扩散。
“种子已经播下。”林见清看着屏幕,轻声道。只不过这一次,播下的是“怀疑”与“知情”的种子。
洛闻天办公室。
他站在窗前,看着楼下渐次亮起的灯火,手中依旧把玩着那个黑色镇纸。平板上显示着那个已被删除的帖子截图。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的恼怒,反而带着一种发现新玩具般的兴味。
“公开挑衅……并将部分核心技术公之于众。”他低声自语,“试图引发群体性的警惕,以此来干扰我的‘引导场’的纯净度……聪明的做法。但是,林见清同学,你低估了群体意识的惰性,也高估了个体理性的力量。”
他转身,在书桌的加密通讯界面上输入指令。
【第一阶段反制已触发。启动‘噪音’计划,污染信息环境。加速‘共鸣场’构建进度,目标:48小时内完成初步同步。】
他要在怀疑形成共识之前,用更大的“噪音”淹没它,并强行推动计划。
第二天清晨。
校园的气氛明显变得异样。
各种关于“心理控制”、“神秘符号”、“集体催眠”的流言开始以更夸张的形式在学生中传播,真伪难辨,反而消解了最初那篇专业帖子的严肃性。同时,校内多个社团突然宣布,将在今晚联合举办一场大型的“释放压力,寻找真我”的露天音乐会,地点恰好就在中庭花园——上次同步事件的发生地。
“他在制造噪音,混淆视听。”周屿分析着数据,“音乐会的音频掩护,是进行大规模声波引导的绝佳环境。”
“而且,他加速了。”林见清看着音乐会海报上那个抽象化的、仿佛在旋转的Ψ符号Logo,“我们必须在他完成同步之前,找到并破坏‘共鸣场’的核心。”
核心在哪里?洛闻天如此自信,核心必然隐藏在一个他们意想不到,且难以触及的地方。
林见清闭上眼,将自己代入洛闻天的思维。一个追求“优雅引导”,享受观察过程的操控者,他会把核心放在哪里?一个既能覆盖全局,又符合他美学偏好,甚至可能带着某种象征意义的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潜意识猎人请大家收藏:(m.zjsw.org)潜意识猎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