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暗流初现
榆林县的清晨带着一丝凉意,林风早早来到办公室。窗外,县政府大院里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已开始泛黄,秋意渐浓。
上周的县政府班子会上,县长张建国将一块“硬骨头”交到了林风手上——河口村道路硬化及产业帮扶项目。这个项目已经拖了三年,前后换了三任分管领导,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林县长年轻有为,又在市里管过大项目,这个任务非你莫属啊。”张建国在会上说得冠冕堂皇,但林风能感觉到其他班子成员眼神中的微妙。
上午九点,林风召集相关部门开会。会议室里,交通局、农业局、扶贫办的一把手都到了,但气氛明显有些沉闷。
“河口村项目为什么一直推进不了?”林风开门见山。
交通局局长老刘先开口:“资金缺口大,县里配套资金一直不到位。”
农业局李局长接着说:“村里内部意见不统一,有的村民不愿意出让土地。”
扶贫办王主任补充:“之前的设计方案村民不满意,说没有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
每个人说的都是问题,但似乎都在推卸责任。林风不动声色地记录着,心中已明白几分: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散会后,林风决定亲自去河口村看看。司机老张听说要去河口村,面露难色:“林县长,那路可不好走啊。”
“正因为不好走,才更要去看看。”林风坚持。
车子驶出县城,柏油路渐渐变成砂石路,最后一段完全是土路。正值秋雨季节,路面泥泞不堪,车子不时打滑。短短二十公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
到达河口村时,眼前的景象让林风心情沉重。村子坐落在一个小山坳里,房屋破旧,道路坑洼。村民们看到县里来的车,都围了上来。
“领导,这条路说了三年要修,什么时候能动工啊?”一位老人拉着林风的手问。
“我们种的农产品运不出去,都烂在地里了。”一个中年农民抱怨。
林风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村子被一条河分成东西两片,河东以杨姓为主,河西以李姓为主,两姓之间历史上就有矛盾。之前的道路规划要从一片祖坟地经过,遭到部分村民强烈反对。
村支书杨建国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支书,皮肤黝黑,说话实在:“林县长,不是我们不配合,是实在难办啊。村里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想发展太难。”
林风在村里住了一晚,住在村委的简易宿舍里。晚上,他打着手电筒又在村里转了一圈,看到不少老人还在用煤油灯,孩子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
第二天回县城的路上,林风一直在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修路项目,还涉及到产业发展、村民矛盾、资金筹措等一系列问题。
回到办公室,他立即开始研究解决方案。先调出项目历史资料,发现之前的设计确实存在问题:路线规划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产业规划脱离实际,盲目要求发展旅游,但村里根本没有旅游资源。
晚上加班时,林风给关键打了个电话。关键听完情况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兄弟,这种项目不能就事论事。要先帮村民找到赚钱的路子,他们才有积极性。路是手段,不是目的。”
关键的建议让林风豁然开朗。他重新审视项目方案,决定先从产业发展入手。
就在这时,苏晓梅发来视频通话。屏幕上的她显得有些疲惫,但依然强打精神:“怎么样?县里工作还顺利吗?”
林风简单说了河口村项目遇到的困难。
“别太着急,基层工作要慢慢来。”苏晓梅轻声安慰,“记得按时吃饭,你胃不好。”
通话结束后,林风感觉苏晓梅似乎有什么心事,但当时忙于工作,没有深想。后来他才知道,那时的苏晓梅正在经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她刚刚发现自己怀孕,又独自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
第二天,林风再次召集部门开会。这次他改变了策略:“我们先不谈修路,先说说河口村能发展什么产业。”
农业局李局长说:“村里有种香菇的传统,品质很好,但缺乏销售渠道。”
扶贫办王主任补充:“还有些村民养土鸡,鸡蛋品质也很好。”
林风当即决定:“那我们就从香菇和土鸡入手。先帮村民把产品卖出去,让他们看到希望。”
他亲自带队,组织农业局技术人员到村里指导香菇种植,联系电商平台帮助销售。同时,让交通局先修一条临时便道,解决运输问题。
工作刚有起色,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天,村支书杨建国急匆匆来到县里:“林县长,不好了!河西的李姓村民把临时便道给堵了,说路线占了他们的地。”
林风立即驱车赶往村里。果然,几十个村民围在便道施工现场,情绪激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寒门政道请大家收藏:(m.zjsw.org)寒门政道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