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与西方人“斗智斗勇”的日子里,马骥的生活过得精彩纷呈,时而用数学物理知识震惊番客,时而用现代思维与宗教教义碰撞,时而又靠“魔术”演示赚足眼球。但无论外在多么热闹,对马骥而言,满足口腹之欲始终是人生大事。而澳门这个中西交汇的港口,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个充满惊喜的“新大陆食材博览会”。
除了初来乍到时装过“土包子”的菠萝,他还陆续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蔬菜瓜果——表皮粗糙、浑身带刺的榴莲,闻着臭吃着香;果肉饱满、香甜多汁的芒果,金黄诱人;还有那些形状奇特、颜色鲜艳的热带水果,让他眼花缭乱,恨不得每样都尝一遍。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马骥就揣着积攒的碎银子,兴冲冲地跑到码头附近的市集。此时的市集早已人声鼎沸,小贩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牲畜的叫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他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目光在各个摊位间扫视,寻找着新奇的食材。
忽然,一个本地老农的摊位吸引了他的注意。老农约莫六十多岁,皮肤黝黑粗糙,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穿着打补丁的短打,正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官话吆喝着:“番薯!甜番薯!玉米!香玉米!刚从地里收的,新鲜得很呐!”
马骥凑上前去,只见摊位上摆放着两种奇特的作物:一种是棕红色外皮、形状不规则的块茎,大小不一,表面坑坑洼洼,像一个个粗糙的土豆;另一种是带着绿色包衣的棒状作物,剥开外层的包衣,露出里面排列整齐的金黄色颗粒,饱满圆润,像一颗颗小小的玉石。
“这是……番薯和玉米?”马骥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激动起来。在现代,这两种作物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主食和杂粮,烤番薯、玉米汁、玉米烙……各种吃法层出不穷。但他清楚地记得,在明朝末年,番薯和玉米才刚刚通过西方商人传入中国,主要在广东、福建一带少量种植,尚未广泛传播,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新奇玩意儿。
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在这个时代,亲眼见到并品尝到这两种“改变中国历史”的作物,马骥的心情难以平复。他知道,这两种作物的最大优势就是高产、耐旱、适应性强,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只要种下就能存活。在这个灾荒频发、粮食短缺的时代,它们简直就是拯救万民的“救命粮”!
“老伯,这番薯和玉米怎么卖啊?”马骥用刚学不久的几句粤语夹杂着官话问道。
老农看了他一眼,见他穿着普通,不像富贵人家,便说道:“番薯一文钱两个,玉米两文钱一个,都是好东西,甜得很!”
马骥二话不说,掏出几文钱,买了四个大番薯和两个玉米棒子。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装进布袋子里,生怕被挤坏,然后兴冲冲地跑回自己租住的简陋客栈。
客栈的房东是个热心肠的胖大婶,姓王,大家都叫她王大婶。她见马骥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还提着布袋子,好奇地问道:“后生仔,买咗咩好嘢啊?(年轻人,买了什么好东西啊?)”
“王大婶,我买了番薯和玉米,想借您的火煮来尝尝!”马骥笑着说道,一边将布袋子打开,露出里面的番薯和玉米。
王大婶一看,乐了:“哦!番薯同玉米啊!呢啲嘢系番鬼佬带来嘅,唔少人都唔识食!(哦!番薯和玉米啊!这些东西是番鬼带来的,很多人都不会吃!)”她热情地指点道,“后生仔,红薯要煨熟先香!埋系炭火入面,焗半个时辰,皮焦肉糯,甜到入心!玉米就掰粒煲汤,或者整根蒸,都好食!(年轻人,红薯要煨熟才香!埋在炭火里,焗半个时辰,皮焦肉糯,甜到心坎里!玉米就掰粒煲汤,或者整根蒸,都好吃!)”
马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虽然觉得王大婶的建议不错,但还是想体验最原汁原味的吃法,便说道:“多谢大婶!我想先煮来试试,尝尝原味!”
他从房间里拿出自己唯一的瓦罐,清洗干净,然后把番薯和玉米一起放进瓦罐里,加水没过食材,接着向王大婶借了厨房的灶火,开始煮起来。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马骥守在瓦罐旁,眼睛紧紧盯着罐口,鼻子贪婪地嗅着渐渐飘出的香气。起初,只是淡淡的谷物清香,随着时间推移,香气越来越浓郁,番薯的甜香和玉米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让他馋涎欲滴,肚子饿得咕咕叫。
“快熟了,快熟了!”马骥一边咽着口水,一边自言自语。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他觉得应该熟了,便小心翼翼地关掉火,将瓦罐从灶上搬下来。罐口的热气蒸腾而上,带着浓郁的甜香,让他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
他迫不及待地捞出一个最大的番薯,烫得他左手倒右手,不停地吹着气,好不容易才剥开那烤得有些焦糊的外皮。顿时,一股浓郁的、带着焦糖气息的甜香扑面而来,金黄色的薯瓤软糯无比,还冒着热气,看起来就诱人至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m.zjsw.org)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