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的指示灯还在闪。
我盯着那片黄绿色的稳定信号,呼吸慢慢平稳下来。刚才那场渗透来得突然,但总算控制住了。现在最要紧的不是追查更多线索,而是让这个社区能真正活下去,不管外面发生什么。
我调出生态数据库。零域残留的能量还连在系统里,像一根细线,能把过去三个月的环境数据全部拉出来。温度、湿度、水质变化、空气中微生物密度……这些数字在屏幕上滚动,组成一张看不见的网。
“林工。”身后传来脚步声,是科研组的小张,“我们刚收到你发来的数据包。”
我点头,把主屏切换成三维图谱。水循环断点标成红色,集中在西区排水口和旧泵房之间。碳氮比失衡区域分布在生活区上方,说明有机废物堆积严重。氧气生成量持续偏低,尤其是地下层。
“问题很明确。”我说,“我们现在靠人工补给维持空气和水,一旦运输中断,最多撑两周。”
小张皱眉:“可要建封闭生态,得有稳定光源、足够空间,还有物种搭配。我们现在哪一样都不够。”
“所以我们不建大系统。”我打开设计界面,“先做模块化试点。人工湿地加垂直种植带,用现有地形改造。”
几个人围上来。有人问:“万一物种失控怎么办?藻类暴增会耗尽氧气,螺类繁殖过快也会堵住管道。”
“不会让它们失控。”我启动零域,意识沉入模型空间。
眼前展开一片虚拟场地。水流从高处注入,经过三层过滤:第一层是芦苇丛,用来吸附悬浮物;第二层铺满蓝绿藻膜,负责产氧;第三层放养耐污螺类,吃掉残渣并促进微生物分解。我在脑中调整光照周期,把每日模拟日照压到四小时以内,看看系统能否自持。
第一次运行失败。藻类生长缓慢,溶氧量不足。我缩短水流速度,增加停留时间。第二次,螺类数量激增,底层缺氧。我加入一层陶粒滤床,培养厌氧菌群,重新平衡代谢链。
第三次测试时,系统稳定了十六小时。虽然最后因光照中断崩溃,但已经证明可行。
我把参数导出,投在主屏上。“关键不是种类多,而是节奏对得上。”我说,“植物吸收废物的速度,必须等于或略高于人产生的速度。光照不够,就用反射板集中利用自然光。空间小,就垂直叠加。”
小张看着曲线图:“按这个方案,核心区边缘那块废弃车库改造成湿地,面积够用。排水管也能接进来。”
“我来塑形。”我说,“用零域直接重构地基和水道,省去开挖时间。”
有人犹豫:“但现在防御压力这么大,抽调人力去做这个……值得吗?”
我停下操作,看向他们。
“守夜人打的是我们的防线。”我说,“灰点想毁的是我们的秩序。但如果没水喝,没空气吸,谁赢都一样。我们拼到现在,不是为了死守这几栋楼,是为了让人还能站着活下去。”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小张低头记下数据。“我马上整理材料清单。陶粒、防水膜、种苗优先级……大概需要两天准备。”
“不用等那么久。”我打开零域编辑器,“地形部分今晚就能完成。你们只需要确认生物投放顺序。”
他们陆续离开去安排工作。我留在主控台前,手指划过全息投影。一片由水道、植被带和过滤层构成的网格缓缓成形。边界紧贴核心区外墙,既不影响防御布局,又能覆盖主要排污路径。
我放大湿地入口位置。那里原本是个塌陷的检修坑,深度合适,结构稳固。只需要切断旧排水阀,接入新分流管,再用混凝土封死两侧空隙就行。
零域开始加载施工蓝图。精神力顺着预设节点流动,像检查一条即将通电的线路。我没有立刻激活,而是反复核对每个连接点的角度和承重值。一旦出错,后期修改会浪费更多资源。
投影中的第一条水渠已经显现出轮廓。它从西北角切入,呈缓坡下降,末端连接一个小型沉淀池。接下来是植物区隔断墙的位置,需要精确到厘米,否则会影响水流均匀度。
我正准备输入最终指令,终端震动了一下。
不是警报。
是一条来自内部监测系统的提示信息。内容很短:
“西侧通风井温差异常,波动幅度超出阈值。”
我的手停在操作键上方。
刚才所有注意力都在生态模型上,没人注意到这个细节。温差变化通常意味着气流受阻,或是有外部热源靠近。但那个位置没有设备运行,也不在日常巡检路线上。
我调出该区域的实时监控画面。通道干净,无人员活动痕迹。我又切换成红外模式,发现墙体局部温度高出正常范围两度以上,持续时间超过十分钟。
这不对劲。
如果是设备漏热,应该更早被捕捉到。而且升温区域正好位于新布设的感应网边缘,靠近上次维修作业点。
我迅速回放过去一小时的数据流。在三十七分钟前,有一段短暂的电流扰动记录,持续不到五秒,来源标注为“不明”。系统自动归类为干扰信号,未触发警报。
但现在看,它和温差上升的时间完全吻合。
我立刻暂停生态施工指令,转而调取零域的深层扫描权限。不需要完整回溯,只要定位当前是否有隐藏能量节点正在激活。
意识刚探出一半,右手指尖突然抽搐了一下。
精神力还没恢复。
强行使用高阶功能会有风险。但我不能等。
我把输出功率降到最低,只锁定通风井周围五米范围。零域感知像一层薄雾渗入墙体内部。三秒后,反馈回来一个微弱但规律的脉冲信号。
藏在里面。
喜欢零域建筑师请大家收藏:(m.zjsw.org)零域建筑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