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野刚把挑好的端午摆件摆到院子中央的长桌上,就听见村口传来“嘀嘀”两声汽车喇叭响。张叔直起腰往村口瞅了瞅,拍了下大腿:“哟,记者这是提前到了?比说好的上午十点早了快半小时呢!”
程野赶紧擦了擦手上的草屑,跟李婶嘱咐:“婶子,你们该编啥还编啥,别停,越自然越好。”又冲里屋喊了声“红霞、翠兰,把刚打包好的样品箱搬两箱出来,摆桌上”,才快步往村口迎过去。
村口停着辆银灰色的小轿车,副驾下来个穿格子衬衫的年轻小伙,戴个黑框眼镜,手里拎着个相机包,看见程野就笑着伸手:“是程野程老板吧?我是县报社的记者,叫我小周就行。这是我们摄影部的老王,负责拍照片。”
后座跟着下来个五十来岁的大叔,背着个半人高的摄影包,笑着点头:“程老板,久仰大名,早听说东河村出了个年轻能干的创业带头人,今天特意来见识见识。”
程野赶紧把两人往作坊引,手里还递上刚泡好的菊花茶:“周记者,王师傅,快坐快坐,路上辛苦了。本来晚星说去镇上买红绸子装饰下,还没回来呢,让你们见笑了。”
小周摆摆手,掏出个笔记本就开始记:“不用不用,我们就喜欢这种原生态的,最能体现真实情况。程老板,您先给我们说说,这作坊是啥时候开起来的?一开始就做端午摆件和迷你农具吗?”
程野刚要开口,就见晚星和刘芳骑着电动车回来了,车筐里塞满了红绸子和几串小灯笼。晚星老远就喊:“周记者,王师傅,不好意思来晚了!这红绸子我们挑了好几种颜色,想着把作坊打扮得喜庆点。”
刘芳也跟着下车,把账本往桌上一放:“程老板,红绸子买了五种颜色,还顺便买了点气球,等会儿吹起来挂门口,记者同志拍照也好看。”
小周看着忙前忙后的几人,笑着把镜头对准她们:“这才好呢,透着股热闹劲儿,比摆拍强多了。”老王也扛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了起来,先拍了院子里晾晒的稻草,又拍了李婶她们编摆件的场景,连刘芳手里的账本都没放过。
李婶见镜头对着自己,编稻草的手更麻利了,还笑着跟老王说:“王师傅,你可得把我拍好看点!俺家那口子在外地打工,俺要让他看看,俺在家编摆件也能赚钱,不比他在外头差!”
老王笑着点头:“放心,保证把你拍得比城里姑娘还精神!”
逗得一院子人都笑了,程野趁机接过话头:“周记者,我们这作坊开了快半年了,一开始就想着把村里没人要的稻草、篾条利用起来,做些迷你农具,没想到后来越做越顺,就拓展了端午摆件、实用农具这些品类。现在不光村里的留守妇女有活干,连几个返乡青年都来这儿上班了。”
小周赶紧记下来,又问:“那现在订单量怎么样?像这些端午摆件,一天能卖多少?”
“昨天刚统计完,一天卖了两百三十个摆件,还有十套迷你农具样品单。”晚星从账本里翻出订单记录,递到小周面前,“您看,这是刘芳记的账,一笔笔都清清楚楚。现在离端午还有半个月,订单还在往上涨,昨天邻县的客户还订了八十件摆件,今天一早就有个新客户打电话,说要订五百个香囊摆件,发往市区的超市。”
“五百个?”小周眼睛一亮,“这可是个大单子!你们现在的产能能跟上吗?”
程野刚要说话,手机突然响了,是玩具厂的赵老板打来的。他赶紧接起:“赵老板,您好!是迷你农具的设计图出来了吗?”
电话里赵老板的声音挺急:“程野,设计图刚发给你微信了,你赶紧看看。对了,有个急事跟你说,我们厂昨天开了个经销商大会,你那迷你农具一亮相,经销商都抢着要,本来定的五千套,现在得追加到八千套,还是三十五天交货,你看能不能行?”
程野心里“咯噔”一下——五千套已经够紧张了,追加到八千套,三十五天根本来不及。但他又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毕竟玩具厂的订单是长期合作的关键。他顿了顿,说:“赵老板,设计图我马上看。八千套的话,我得跟作坊的师傅们商量下,争取下午给您答复,您看行吗?”
“行!你尽快,我这边还等着给经销商回话呢。”赵老板说完就挂了电话。
小周见程野挂了电话,脸色有点凝重,就问:“程老板,出啥事儿了?是订单的问题?”
程野苦笑了下:“是玩具厂的订单,本来定的五千套迷你农具,现在追加到八千套,还是三十五天交货,有点赶。”
老王放下相机,凑过来说:“八千套?你们现在一天能做多少套?”
“现在一天顶多做一百五十套,五千套三十五天刚好够,八千套的话,一天得做两百三十套以上,根本来不及。”程野皱着眉,“而且现在端午摆件的订单也在涨,两边都赶,人手和场地都不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时光里的细水流长请大家收藏:(m.zjsw.org)时光里的细水流长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