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万两关于“藏宝”的猜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每个人心中荡开了涟漪。但这猜测过于直白和功利,很快被更严谨的学术探究所覆盖。当务之急,仍是破解那首指引他们前往泉州的、残缺的航海歌谣。
工作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凌笑笑初步破译出的零碎词句,中间夹杂着大量问号和待定的符号。那首从玉板符号和之前线索中拼接出的歌谣,用词古奥,发音奇特,仿佛蒙着一层厚厚的海雾。
“不行,还是太碎了。”凌笑笑有些气馁地放下笔,“很多关键词缺失,语法结构也古怪,像是某种行话黑话,光靠猜效率太低了。”
陈玺凝视着白板,沉吟道:“既然是舟师歌谣,必然是为了传唱和记忆。它的节奏和押韵应该很重要。笑笑,你能不能试着用你推断的古音,把它唱出来?或许旋律和节奏本身也能提供线索。”
“唱……唱出来?”凌笑笑愣了一下,随即跃跃欲试,“好主意!语言是活的,光是看文字确实少了味道!”她清了清嗓子,根据那些籀文变体和方言残留的发音规则,尝试着哼唱起那些零散的句子。
起初的调子有些怪异,磕磕绊绊。但她对音律似乎有着天生的敏感,几次调整后,一段苍凉、遒劲、带着明显劳动号子般节奏的旋律逐渐成型。歌声在工作室里回荡,仿佛将众人带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
“欸——嗬——!依磁针哪,观星斗嘞!”(语气词,发力或起调)
“黑水洋里,觅仙洲嗷——!”(“嗷”字拖长音,似在呼唤)
“……(模糊)……绕三匝嘞!”(此处有缺失)
“……(模糊)……石开口嗷——!”
“刺桐港外,候潮头嘞!”
“……(模糊)……莫回头嗷——!”
旋律重复着几个核心音调,在“嘞”、“嗷”这样的语气词上加重或拖长,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显然是为了在风浪中统一动作、提振士气而设计。
“这调子……有力量!”吴山岳评价道,“像是在扛缆绳或者升帆时唱的。”
“而且你们发现没,”凌笑笑唱完一段,兴奋地说,“押韵很讲究!斗和洲,口和头,在古音里是押韵的!那么缺失的部分,很可能也遵循这个押韵规则!”
这无疑大大缩小了猜测的范围。陈玺立刻拿起笔,在“绕三匝嘞”后面写道:“可能缺失见龙门或遇蛟龙?门和龙都与匝、口在古音上能关联……”
又在“莫回头嗷”前面补充:“前面可能是神力佑或鬼神愁?佑和愁都能与头押韵……”
有了旋律和押韵的辅助,破译工作陡然加速。团队开始根据已知词汇、上下文语境和韵律规则,疯狂地填充那些缺失的部分。
苏岚也通过内部通讯加入了讨论,她的声音依旧虚弱,但思路清晰:“黑水洋……通常指代福建东部、台湾海峡以北那片颜色较深的海域,航行难度大。歌谣说在那里觅仙洲,更印证了仙洲并非虚指,而是某个特定的、可能位于复杂海流中的地点。”
“绕三匝……”吴山岳沉吟,“像是一种具体的导航动作。可能指绕着某个地标岛屿航行三圈,寻找入口?也可能指某种特殊的海流漩涡,需要环绕规避?”
“石开口……”陈玺思考着,“听起来像是一处天然形成的海蚀洞、石门,或者……需要特定条件(比如潮位、月光)才会开启的隐秘水道?这更像是地脉节点的门户!”
金万两听着这些,眼睛越来越亮:“石门?宝藏入口?肯定是啊!歌谣这不都指明了?绕三圈,石头门就开了!里面肯定是……”
“候潮头……”凌笑笑打断他的遐想,“这很明确,要在特定的潮汐时间行动。刺桐港(泉州)的潮汐很有规律,结合这点可以反推行动时间。”
就在众人沉浸在破译中时,赵助理忽然操作电脑,调出了一份档案:“陈先生,凌小姐。根据你们对旋律和词汇的分析,我检索了内部保存的闽南地区民间音乐档案和古代船工号子记录。找到一份清末民初时期,采集自泉州老船工的口述记录,里面有一段几乎失传的《讨海歌》片段,其核心旋律与你们刚才复原的,有七成相似!”
屏幕上显示出一份泛黄的手稿照片,旁边是整理出的简谱和模糊的歌词记录。虽然词句不尽相同,但那苍凉有力的基调,以及“依磁针”、“观星斗”、“候潮头”等核心词句,竟然高度重合!
“看这里!”凌笑笑指着记录末尾几行小字注释,“采集者注:老船工称,此歌乃师公(对资深舟师的尊称)所传,唱的是走暗洋、寻宝窟的法子,但具体含义早已失传,无人知晓!”
“走暗洋……寻宝窟……”陈玺重复着这两个词,“暗洋可能不仅指黑夜或深水,更可能指代依靠秘密知识(地脉、星图)航行的隐藏航路!而宝窟……”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那首逐渐完整的歌谣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龙脉密码:九州诡迹请大家收藏:(m.zjsw.org)龙脉密码:九州诡迹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