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内外,因那土地兼并的奏折与百姓的申冤声,沸腾了好几日。御史台的官员们奉旨彻查,一时间,不少豪门大户门庭冷清,甚至有几家直接被查抄,相关官员入狱。皇帝的震怒,并非虚张声势。他深知土地问题是王朝长治久安的根基,杨昭这一手,恰好击中了他的痛点。
然而,那些盘根错节的士族门阀,绝不会甘心坐以待毙。
内阁首辅王大人府邸,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几位平日里与他交好的阁老和部堂大员齐聚一堂,面色都不好看。
“杨昭此举,当真是狠辣!”一名阁老语气沉重。
“他这是将我们往绝境里逼啊!”另一人拍案。被查抄的几户,都与他们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损失惨重。
王大人端坐上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轻响。他没有说话,只是听着众人的抱怨与怒气。待众人稍稍平息,他才缓缓开口:“抱怨无用。如今陛下信任杨昭,我们若再在土地之事上纠缠,只会引火烧身。”
“那便任由他如此行事下去?”有人不甘。
“他掀开了我们的伤疤,自然也留下了自己的破绽。”王大人抬了抬眼皮,声音压低了几分,“他如今风头正盛,陛下对他言听计从,正是他最容易得意之时。”
“王大人有何高见?”
“他不是要改革吗?”王大人冷笑一声,“军制改革,他初尝甜头。土地改革,他又借机立威。可他还有其他的‘新学’、‘新政’,不是吗?”
众人心头一动。杨昭除了军改和土地兼并问题,还曾提出过关于教育、商业甚至官吏选拔的设想,只是因为军务紧急,这些设想暂时被搁置了。
“他提倡的新学,离经叛道,与圣贤之道背道而驰。”礼部尚书首先发难,“若任由他推行,恐坏了祖宗规矩,乱了纲常伦理!”
“不错!”吏部尚书也附和,“还有那什么选拔人才的新法,简直是胡闹!寒门士子若能轻易入仕,那我们这些世代忠良的子弟,又当如何自处?”
王大人微微点头:“正是如此。陛下虽然信任他,但对祖宗规矩和纲常伦理,仍是看重。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让陛下看到,杨昭的改革,并非都是利国利民,有些甚至是在动摇国本。”
他顿了顿,继续说:“杨昭此人,行事素来雷厉风行,不留余地。他既已将事情做到这个地步,我们便无需再藏着掖着。这一次,我们要让他知道,朝堂上的规矩,不是他一人能改的。”
几位老臣听了,精神为之一振,压抑多日的怒气找到了宣泄口。他们开始密谋,如何从文化、教育、官吏选拔等更深层次的领域,对杨昭发起攻势。
兵部尚书府。
杨昭坐在书房内,苏墨将朝中的动向一一汇报。
“侯爷,王大人他们最近频繁聚会,怕是又在酝酿什么。”苏墨有些担忧。
“他们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杨昭轻声说。他的【数据沙盘】模块,早已将朝中各方势力近期的行动轨迹、人员往来,甚至一些私下言论都纳入分析范畴。保守派的新策略,在他预料之中。
“他们会攻击我的新学和吏治改革?”杨昭问。
“正是如此。”苏墨点头,“这些都是他们多年来把持的命脉,比军务和土地更难触碰。”
“难触碰,不代表不能触碰。”杨昭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学府、商会、监察。
“苏先生,你着手准备一份关于全国各地学府现状的资料,尤其是那些私塾和书院的弊端。另外,召集几位精通商贸的官员,让他们研究一下如何设立官方商会,打破地方豪强的垄断。”杨昭吩咐。
苏墨有些困惑:“侯爷,这些事情虽然重要,但眼下王大人他们正准备对您发动攻势,我们是否应该先应对眼前的局面?”
“局面,也是机会。”杨昭抬起头,脸上没有丝毫波澜,“他们以为将战场转移到这些领域,就能让我投鼠忌器。殊不知,这些恰恰是我早已准备动手的地方。”
“侯爷的意思是……主动出击?”
“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将他们拖入我的战场。”杨昭说,“他们想攻击我的新学,那我就让他们看到,旧学已经腐朽到何种地步。他们想阻挠吏治,那我就让他们知道,腐败的官场,是如何让百姓苦不堪言的。”
他指了指纸上的“监察”二字:“这一次,我们不仅要揭开他们的伤疤,还要将他们的手脚彻底捆住。”
苏墨明白了。杨昭这是要釜底抽薪,将这些老臣的根基彻底动摇。
果然,没过几日,朝堂上爆发了新的争论。
一名与王大人交好的御史,上奏弹劾杨昭所提倡的新学“异端邪说”,认为其蛊惑人心,有悖圣贤之道。紧接着,又有几名吏部官员联名上奏,质疑杨昭关于官吏选拔的设想,称其“废弃旧制,恐生乱象”。
这些奏折措辞激烈,直指杨昭的思想根基,意图从根本上否定他的一切改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杨凌传之逆袭家主请大家收藏:(m.zjsw.org)杨凌传之逆袭家主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