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清溪村裹着层薄凉,晨雾漫过村头的石桥时,段家的鸡还没打鸣,西厢房的窗纸上就先映出了两道身影——筱棠正蹲在竹筐边,小心翼翼地往水桶里舀灵泉水,桶里三条银闪闪的灵鱼摆着尾,鳞片上沾着的水珠滚落在桶底,溅起细碎的声响。
“轻点舀,别惊着鱼。”陆衍站在旁边,手里拎着个密封的玻璃取样瓶,声音压得极低,“王教授他们快到了,说是八点准时村口集合,咱们得提前把‘样本’备好。”
筱棠点头,指尖掠过灵鱼光滑的鳞片,轻声道:“放心,这三条是我特意挑的,活力最足,鱼鳞、鱼血的样本应该够他们用了。”为了掩人耳目,她昨儿特意让六哥明浩在村西头的小溪边搭了个简易木棚,对外只说“陆衍托人找到的野生珍稀鱼,暂养在溪水里观察”,连家里人除了爷爷和几个哥哥,都没细说实情。
两人拎着水桶往村西头去时,天刚蒙蒙亮,路上撞见背着竹筐去割猪草的张婶,她老远就笑着喊:“筱棠、小陆,这大清早的,拎着桶去干啥呀?”
“陆大哥说想看看咱溪里的鱼,找几条回去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帮村里搞点水产养殖。”筱棠笑着回话,语气自然得像说寻常事,水桶被她往身后藏了藏,只露出桶沿的水珠。
张婶闻言眼睛一亮:“哟,那可太好了!要是能养鱼,咱村又多条活路!”她没多问,摆摆手就往坡下走,心里还盘算着回头跟家里那口子说说这事。
到了小溪边的木棚,陆衍先把水桶放在提前铺好的干草上,又从帆布包里掏出块深色的布,搭在桶上挡了挡——灵鱼的银鳞在光下太扎眼,怕引来不必要的好奇。刚收拾妥当,就听见村口传来了自行车铃铛声,伴着几句说话声。
“应该是王教授他们到了。”陆衍抬眼望了望,对筱棠道,“你在棚里等着,我去接他们过来,就说你是帮着照看‘野生鱼’的村民。”
筱棠应了声,蹲在桶边,指尖轻轻碰了碰灵鱼的背——小家伙们像是通人性,竟温顺地蹭了蹭她的指尖,没半点惊慌。
不多时,陆衍就领着三个人过来了。走在最前头的是个头发花白、戴着厚镜片的老人,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手里拎着个旧公文包,想必就是陆衍提过的农科院王教授;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都穿白大褂,手里抱着检测仪器和记录本,看着透着股书生气。
“王教授,这就是我跟您说的‘野生珍稀鱼’,暂养在这儿。”陆衍掀开桶上的深色布,指着里面的灵鱼,语气刻意放得平常,“这鱼是前几天在溪上游的深潭里发现的,数量不多,看着跟普通河鱼不一样,就想请您来看看。”
王教授一看见桶里的灵鱼,眼睛瞬间亮了,忙凑过来,小心翼翼地扶了扶眼镜,连呼吸都放轻了:“这鱼……鳞片的光泽不对啊,寻常野生鱼哪有这么细的鳞?而且这气息——”他凑到桶边闻了闻,眉头微挑,“没有土腥味,反倒带着点清甘气,少见,太少见了!”
旁边穿白大褂的年轻姑娘掏出记录本,笔尖飞快地写着:“王教授,您看它的鳍,比同体型的鲫鱼要宽,尾鳍边缘有淡金色的纹路,之前的文献里没记载过这种特征。”
“先取样。”王教授摆摆手,语气急切又郑重,“小周,取鱼鳞样本,注意用无菌镊子,别损伤鱼体;小李,准备采血针,只取微量血样就行,这鱼看着金贵,可不能伤了。”
筱棠站在一旁,看着两人熟练地操作——镊子轻轻夹下一片银鳞,放进密封袋里;采血针在鱼鳍根部轻点一下,极少量的淡红色鱼血就吸进了试管,全程不过几分钟,灵鱼只是摆了摆尾,竟没怎么挣扎。
“这鱼的应激反应也太弱了。”叫小周的年轻小伙忍不住嘀咕,“一般野生鱼见了人早乱撞了,这几条反倒温顺得很。”
陆衍适时接过话:“可能是溪上游的深潭水质好,没受污染,鱼的性子也野得少。对了王教授,您看这鱼大概能初步判断品类吗?”
王教授摇摇头,指尖在桶沿上轻轻敲着:“不好说。从形态上看有点像本地的马口鱼,但鳞片、鳍形和气味都不对,更像是……某种未被记录过的变种。关键还是得看检测结果,看看它的细胞结构和成分里,有没有特殊的东西。”他说着,眼神落在灵鱼身上,满是探究,“小陆,你说这鱼是在段家附近的溪里发现的?回头我得去上游看看水质,说不定跟水域环境有关。”
筱棠心里一动,忙道:“上游那片溪水流经我们家的草药田,平时我哥他们浇草药,偶尔会把田里的泉水引去溪里,说不定水质真跟别处不一样。”她故意把“灵泉水”说成“田里的泉水”,既解释了水质特殊的原因,又不会露馅。
王教授闻言更来了兴趣:“那正好,等取完样,咱们去草药田那边看看。你家的草药之前送检,药效比普通草药高三倍,说不定跟水质、土壤都有关系,要是能找到关联,对后续研究更有帮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