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清溪村,霜露总比日头醒得早。天还没亮透,村东头药田旁的空地上就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声响——几根碗口粗的青竹竿斜斜架起,带着露水的竹梢蹭过地面,惊起几只啄食的麻雀,正是段家育苗棚的搭建现场。
“明杰,左边那根竹竿再往西点,得跟右边的对齐,不然棚顶容易漏风。”陆衍站在土坡上,手里拿着根绳子比划着,声音透过晨雾传过来。他穿了件淡灰色的薄外套,是筱棠前阵子织的围巾还没戴上,搭在胳膊上,沾了点草叶的露水。
段明杰踩着木凳,稳稳扶住竹竿,喊着回应:“知道了陆大哥!你再看看,这回齐不齐?”他刚成婚不久,身上的劲头更足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和工匠们忙活,连新做的木工工具都拿来搭棚用,磨得锃亮的刨子靠在墙边,沾了层薄土。
刘娟蹲在地上,手里拿着细铁丝,小心翼翼地把竹竿的连接处绑紧,指尖被勒出红印也没吭声。见筱棠拎着水桶过来,她抬头笑了笑:“小妹,你来得正好,这桶水够不够浇地基?工匠师傅说,得把土浇透,棚架才稳。”
筱棠放下水桶,弯腰帮她递了段铁丝,轻声道:“够呢,我特意多兑了点‘后山泉水’,浇完土更瓷实。”她这话没说谎——水桶里的水一半是普通井水,一半是空间灵泉水,稀释后既不显眼,又能悄悄加固土壤,还能让后续栽苗的土壤更肥沃,一举三得。
不远处,几个村里的老工匠正合力抬着一根长竹竿,往棚架的横梁上放。“小心点!慢点放!”领头的李大叔喊着号子,他是村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听说段家要建育苗棚,特意放下家里的活计来帮忙,只说“段家帮村里挣了钱,这点忙不算啥”。
李秀莲和柳玉梅端着木盆走过来,盆里是刚蒸好的玉米馍和煮好的鸡蛋,还有一摞粗瓷碗。“大伙儿歇会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李秀莲嗓门亮,笑着往工匠们手里塞馍,“刚出锅的热乎馍,就着咸菜吃,管够!”
柳玉梅则拿着毛巾,递给满头大汗的明浩:“明浩,慢点跑,别摔着。刚让你去家里拿钉子,怎么去了这么久?”
明浩擦了把汗,嘿嘿笑:“路上碰见张婶,她问育苗棚是种啥的,我跟她说种草药新苗,她就塞给我一把自家晒的花生,让我给大伙儿分着吃。”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果然是炒得香喷喷的花生米,撒在盛馍的盆里,香得人直咽口水。
张婶这时也挎着竹篮过来了,里面装着刚摘的脆枣,往众人手里塞:“都尝尝!我家院里的枣树结的,甜着呢。筱棠丫头,这育苗棚搭好,就能种新草药苗了?来年是不是能多收好几茬?”
“是啊张婶。”筱棠剥了颗枣塞进嘴里,甜汁在舌尖散开,“这棚是暖棚,冬天也能育苗,开春就能移栽到田里,比往年能早收一个月呢。”她没提灵泉水和改良种子的事,只说“农科院给的技术指导”,既圆了话,又不让人起疑。
众人正歇着吃早饭,村口传来了自行车铃铛声,是农科院的小李骑着车赶来,车后座绑着个大纸箱,还贴着“易碎”的标签。“陆哥!筱棠!王教授让我送东西来!”小李跳下车,抹了把额头上的汗,“这里面是保温膜和精密温度计,王教授说,育苗棚得用这种专用保温膜,冬天能保住温度,苗不容易冻坏;温度计是测棚内温度和湿度的,得时刻盯着。”
“辛苦你了,快进来歇会儿。”陆衍迎上去,和小李一起把纸箱搬到棚边,“王教授那边,灵鱼的深度检测有消息了吗?”
一提这事,小李眼睛就亮了:“有!初步的分子测序结果出来了,那种活性肽的结构太特别了,跟现有文献里记载的都不一样,王教授说,这是一种‘新型生物活性肽’,暂时命名为‘灵源肽’——意思是‘灵溪源头的肽’,既贴合发现地,又藏着点神秘感。”
筱棠心里一动,“灵源肽”这名字起得巧,正好掩去了“灵鱼”的痕迹。她凑过去,装作好奇地问:“那这‘灵源肽’,能确定功效了吗?”
“能!”小李点头,语气兴奋,“实验室做了初步的细胞实验,灵源肽不仅能抑制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还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也就是说,不管是缓解咳嗽这类炎症,还是增强抵抗力,都有效果。王教授说,要是能批量提取,做成口服制剂,市场前景特别广。”
陆衍接过话,语气沉稳:“那人工繁殖灵鱼的事,王教授有思路了吗?总不能一直用野生样本。”
“有了。”小李喝了口柳玉梅递来的热水,继续说,“王教授让我们先模拟溪里的水质,用咱们上次取的水样调配养殖水,再控制温度和光照,试试让灵鱼产卵。不过他说,灵鱼对环境特别敏感,得慢慢来,不能急。这保温膜除了给育苗棚用,其实也给灵鱼暂养池留了些,等回头在木棚旁边搭个小温棚,专门养灵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