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的风裹着晒谷场的麦香,掠过乡校的土坯墙时,陆瑶正坐在煤油灯下,把晒干的薄荷、甘草和少量记忆草混在一起,细心地分装在小纸包里。纸包是用孩子们用过的作业本裁的,边角整整齐齐,上面还能看见歪歪扭扭的铅笔字——那是她特意留的,觉得扔了可惜,用来包草药正好。
白天李干事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虽说是暂时搪塞过去了,但“不明液体”的流言怕是已经在村里传开了。她得想个法子,让家长们彻底放心。
“陆老师,您还没睡啊?”窗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是王老师的声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陆瑶起身开门,见王老师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碗边还卧着两个荷包蛋,连忙接过:“王老师,您这是……”
“看你下午在田里忙了半天,肯定累坏了。”王老师搓了搓手,在桌边坐下,压低声音说,“李干事来的事,我听说了。是村西头的王婶子捅上去的,她男人是村支书的远房亲戚,之前想让她侄女来学校代课,没成,就一直憋着气呢。”
陆瑶心里了然,倒也没太生气——乡野间的这点小心思,她见得多了。她舀了一勺玉米粥,温温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笑着说:“没事,清者自清。明天我想请几位家长来学校坐坐,让他们亲眼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再尝尝那‘安神茶’,谣言自然就散了。”
王老师点点头,脸上露出赞许:“你想得周到。那王婶子就是嘴碎,其实村里大多家长都念着你的好呢。就说二柱娘,今天特意跟我说,二柱现在回家不仅帮着干活,还教弟弟妹妹认字,连饭桌上都要背两句课文。”
两人聊了会儿孩子们的近况,王老师才起身离开。陆瑶把剩下的草药包好,放进帆布包,又翻开教案本,在后面添了几行字——明天要带家长们去看“试验田”,再让孩子们展示最近写的作文,让大家看看,孩子们的进步不是靠什么“神水”,是靠实实在在的努力。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陆瑶就到了学校。她先去厨房烧了壶热水,把昨天包好的草药拆开,放进大搪瓷缸里冲泡。薄荷和甘草的清香混着记忆草淡淡的清苦,在厨房里弥漫开来,引得早起打扫卫生的校工张大爷探头:“陆老师,你这泡的啥茶?闻着怪香的。”
“张大爷,是安神茶,给孩子们上课提神用的。”陆瑶笑着递过一杯,“您尝尝,就是普通的草药,没别的东西。”
张大爷接过杯子,抿了一口,咂咂嘴:“嗯,清清凉凉的,还带点甜,好喝!难怪孩子们上课精神头足,原来是喝了这个。”
正说着,校门口传来了脚步声。二柱娘拎着一篮子刚蒸好的红薯,小石头娘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自家晒的枣干,还有几个相熟的家长,也都带着些土特产,陆续走了进来。
“陆老师,听说你要请我们来,俺一早就蒸了红薯,给孩子们当点心。”二柱娘把红薯往桌上放,笑着说,“昨天听二柱说,有人说你给娃喝的东西不好,俺听了就来气!俺家二柱喝了茶,学习越来越好,身子也结实了,哪有不好的?”
小石头娘也跟着点头,从布包里掏出枣干:“就是!俺家小石头以前背书,背十遍忘八遍,现在喝了茶,晚上睡前念两遍,第二天就能背下来。这是好事啊,怎么就有人瞎编排?”
陆瑶看着桌上堆着的红薯、枣干,心里暖暖的,连忙给几位家长倒上茶:“婶子们快坐,尝尝这茶,就是用薄荷、甘草泡的,你们家里说不定也种着呢。”
家长们端着杯子,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果然是熟悉的草药味,心里的疑虑顿时消了大半。
等陆续来了十几位家长,陆瑶带着他们走进教室。此时孩子们已经坐在座位上,见家长们进来,都挺直了小腰板,脸上带着几分自豪。
“婶子们,你们看,这是孩子们这一个月的作业和听写本。”陆瑶把作业本摞在桌上,翻开最上面一本,“这是小石头的,以前他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现在你看,字写得多工整,听写也都是满分。”
小石头娘凑过去,看着本子上整齐的字迹,眼圈一下子红了:“这真是俺家小石头写的?俺以前总说他笨,没想到……”
“还有二柱的作文,”陆瑶又拿起一本作文本,“他写的《我的老师》,里面说‘陆老师像姐姐一样,教我们认字,还帮我们拾稻穗’,写得多真诚。”
二柱娘接过作文本,虽然不认多少字,但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听着陆瑶念,嘴角咧得合不拢:“这娃,还会写作文了……”
随后,陆瑶又带着家长们去了教室后墙的“试验田”。地里的生菜和油麦菜长得郁郁葱葱,比旁边村民种的菜还要旺盛些。“婶子们,我带孩子们种这些菜,一是让他们体验种地的辛苦,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二是等菜熟了,给家里困难的孩子添点口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