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天朗气清。中科院礼堂内灯火璀璨,红色的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主席台,两侧悬挂着“致敬科研先锋,助力国家发展”的横幅,庄重而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学界泰斗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期待——今天是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暨颁证仪式的日子。
陆衍坐在会场靠前的位置,身上穿着一身熨帖的深灰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整齐利落。五十岁的他,岁月似乎格外厚待,眼角虽有浅浅的纹路,却更添沉稳儒雅。他脊背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膝上,目光平静地望着主席台,周身透着一种历经沉淀的从容。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平静之下,藏着多少波澜——从末世龙国基地的浴血奋战,到重生六零年代的悄然蛰伏,再到如今站在国家科研领域的顶端,这条路,他走了四十余年,更离不开身边那个人始终如一的陪伴。
“下面,宣读新增选中科院院士名单……”主持人浑厚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礼堂,瞬间抚平了现场的些许嘈杂。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主席台。当“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部,陆衍”这几个字清晰响起时,礼堂内骤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闪光灯此起彼伏,照亮了陆衍平静的脸庞。
他缓缓站起身,对着四周颔首致意。身后,段筱棠的眼眶瞬间红了,嘴角却扬着骄傲的笑意。她今天穿了一件米白色的衬衫,外搭一件藏青色外套,长发挽成简单的发髻,知性而温婉。她看着陆衍的背影,那些尘封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省城农科院外的初遇,小树林里的末世暗号,双空间联动时的默契配合,应对陨石能量时的并肩作战……多少个日夜,他在实验室里熬到深夜,研究种苗改良、能量屏蔽技术;多少个春秋,他带着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将空间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解决粮食短缺、灾害应对等难题。这份院士荣誉,他当之无愧。
陆衍沿着红毯一步步走向主席台,步伐稳健,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岁月的节点上。台上,中科院院长亲自为他颁发院士证书和徽章。证书烫金的字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徽章佩戴在中山装的左胸,与他胸前口袋里露出的钢笔形成呼应——那支钢笔,是当年筱棠用空间灵泉水滋养的硬木,让三哥明杰特意打造的,陪伴他走过了无数个科研岁月。
“陆衍院士,恭喜你。你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粮食安全保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院长的声音饱含赞许。
陆衍双手接过证书,微微躬身:“感谢国家的认可,感谢科研团队的付出,更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为农业科技奋斗的人。”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音响传到礼堂的每一个角落。
颁证仪式结束后,是新增院士代表发言环节。陆衍走到发言台前,调整了一下话筒,目光缓缓扫过会场,最终落在了筱棠身上。四目相对的瞬间,无需言语,彼此眼中的深情与默契已然传递。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陆衍的声音温和却坚定,“今天能站在这里,成为中科院院士,于我而言,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顿了顿,思绪飘回了重生之初:“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八岁的孩子,那时的我,最大的心愿是让身边的人能吃饱穿暖,不再受饥寒之苦。后来,我走上了农业科研的道路,这个心愿便成了我毕生追求的目标——让粮食增产,让农民增收,让国家粮食安全有坚实的保障。”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有太多人值得感谢。感谢我的团队,无数个日夜,我们一起在实验室攻坚克难,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是大家的齐心协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他的目光掠过台下的团队成员,眼中满是感激,“感谢国家提供的科研平台,让我们能放开手脚,追逐科研梦想;感谢学界前辈的指导,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柔和了许多,目光再次投向筱棠,眼底的深情几乎要溢出来:“但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妻子,段筱棠。”
这句话一出,礼堂内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和掌声,筱棠的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鼻尖却愈发酸涩。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我的科研之路,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她的支持。”陆衍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在我最初研究耐旱种苗时,是她提供的特殊草药和灵泉水,让种苗的存活率大幅提升;在我应对陨石残留能量时,是她的空间灵植与我的机械技术互补,才成功研发出能量屏蔽器;在我无数个熬夜加班的日子里,是她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家,为我准备好温热的饭菜和安神的灵鱼汤,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他没有提及末世的过往,没有暴露双空间的秘密,却用最真挚的语言,诉说着两人一路走来的相濡以沫:“她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的战友、我的知己。我们从年少相识,携手经历风雨,见证彼此成长。她教会我,科研不仅是追求技术的突破,更是守护家国、守护人民的责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