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清溪村的风里添了几分爽利,段家小院的葡萄架下,晾晒着刚收获的空间花生,饱满的果仁裹着红褐色的外衣,散发出清甜的香气。距离念衍和念棠开学只剩三天,院子里堆着大大小小的行囊,李秀莲正蹲在地上,往一个深蓝色的帆布包里塞着晒干的萝卜干和咸菜,嘴里絮絮叨叨:“省城的饭菜不一定合口,带着这些,想家的时候就吃点,妈给你腌的都是你爱吃的五香口。”
念衍坐在一旁帮忙整理,看着包里越塞越满的干货,笑着劝道:“妈,够了够了,省城啥都能买到,您这塞得太多,我都背不动了。”话虽这么说,他却没阻止母亲的动作,眼眶微微发热——这包里装的哪里是咸菜,分明是家人沉甸甸的牵挂。
筱棠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紫檀木盒,走到念衍身边,轻轻打开:“这里面是我改良过的‘金穗1号’小麦种子,还有空间黑土培育的抗旱玉米种,你带去农大,先在试验田里试种,记得用灵泉水稀释后浇灌,发芽率能达到百分之百,抗病虫害的能力也比普通种子强三倍。”她指尖划过木盒里排列整齐的种子,眼神认真,“这些种子是空间黑土和现代育种技术结合的初步成果,你在学校要好好钻研,争取培育出更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咱们说好的,要让更多农户受益。”
“妈,我记住了。”念衍接过木盒,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的背包里,像是捧着稀世珍宝。这些日子,他每天都泡在自家的试验田里,跟着陆衍学习田间管理,用筱棠教的方法记录种子的生长数据。前几天,他带着空间培育的一小袋小麦样本去县农科所咨询,所长看着颗粒饱满、千粒重远超普通小麦的样本,惊得直呼“奇迹”,当即表示要和他保持联系,后续跟进试验情况。
“还有这个。”陆衍递过来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封面是用空间硬木压制而成,耐磨防水,“这里面是我这些年总结的田间管理心得,还有和省农科院专家交流的笔记,里面提到的密植技术和水肥配比,你可以结合空间种子的特性慢慢摸索。”他拍了拍念衍的肩膀,语气沉稳而期许,“农大的实验室条件好,多动手多尝试,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给家里打电话,爸和你妈都在。”
念衍用力点头,将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他记得小时候,总跟着父亲去试验田,看着父亲蹲在地里,拿着放大镜观察麦苗的长势,那种专注与执着,深深烙印在他心里。如今,他终于要踏上父亲曾经走过的路,甚至要走得更远,这份传承,让他心中充满了力量。
另一边,苏婉正帮念棠梳理着齐耳短发,手里拿着一把桃木梳,梳齿间缠绕着几缕晒干的记忆草:“这记忆草是你奶奶特意为你晒的,编成辫子缝在书包里,学生们上课的时候,闻着这味道,记忆力能更好些。”她将梳好的记忆草辫递给念棠,眼神温柔,“当年我教你的时候,就盼着你能把知识传递下去,如今你要去乡村教书,条件可能苦些,但你要记住,教书育人,心诚则灵。”
陆瑶提着一个装满教案和书籍的纸箱走过来,放在念棠面前:“这里面是我从教二十年整理的乡村教学案例,还有适合小学生的趣味教具图纸,你要去的青山小学,我去过一次,全校只有五个老师,二十三个学生,分了三个年级,都是复式教学。”她坐在念棠身边,翻开一本教案,指着上面的笔记说,“山里的孩子基础薄弱,但都很懂事,你可以用我教你的‘游戏教学法’,把知识点融入游戏里,他们更容易接受。”
念棠认真地听着,把每一个要点都记在心里。前几天,她特意去了一趟青山小学,那所坐落在山坳里的学校,只有两排破旧的瓦房,教室里的桌椅东倒西歪,窗户上糊着的塑料布已经破了几个洞,阳光透过破洞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校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握着她的手叹着气说:“陆老师,我们这儿条件差,留不住老师,孩子们都是跟着我瞎混,能认几个字就行。”
那一刻,念棠心里酸酸的,更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她对校长说:“校长您放心,我不是来镀金的,我想在这里长久地教下去,让孩子们能学到真东西,能有机会走出大山。”回来后,她就拉着明杰去了学校,明杰一看那破败的桌椅,当即拍板:“棠棠,你等着,三天之内,我给你把全校的桌椅都换成新的,用空间硬木做,防潮防虫,还能安神,让孩子们坐着舒服,上课也能更专心。”
这几天,明杰果然带着木工坊的徒弟们泡在了青山小学,锯木、打磨、组装,忙得热火朝天。明辉也没闲着,他联系了县城的文具厂,定制了一批带着防滑握柄的铅笔和韧性十足的作业本,还特意让人在作业本扉页印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字样,一并捐给了青山小学。
“哥,”念棠走到念衍身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布包,“这是我用记忆草和灵泉水做的香包,你带去农大,熬夜做实验的时候,闻着能提神醒脑,还能缓解疲劳。”她把布包塞进念衍的口袋里,笑着说,“以后你在省城种庄稼,我在乡村教学生,咱们都要好好干,不辜负爸妈和爷爷奶奶的期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