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清溪村还裹着几分春寒,晨露凝在田埂的野草上,沾湿了念棠白色运动鞋的鞋尖。她站在清溪村小学的土操场边,看着身后跟着的十名省城师范大学的学生——个个背着鼓鼓的背包,里面装着笔记本、教具,还有几包从空间里带出来的“特殊种子”,是她前晚特意挑选的矮株向日葵,花盘小、成熟快,最适合用来做“农耕教育观察项目”。
“同学们注意看,操场东边那片刚翻整过的土地,就是咱们这次的‘实践课堂’。”念棠抬手拂去额前被风吹乱的碎发,声音温和却带着穿透力,刚好盖过远处田埂上的鸡鸣,“昨天跟校长说好的,咱们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种向日葵,你们的任务不只是教他们怎么种,更要问清楚——他们眼里的‘庄稼’,到底是什么。”
话音刚落,身后的林晓雨就小声嘀咕了一句:“不就是种个花嘛,还能有什么特别的?”她是城里长大的姑娘,来之前还跟室友抱怨“乡下条件差,蚊子多”,此刻看着操场边坑坑洼洼的土路,眉头又皱了皱。
念棠听见了,却没直接反驳,只是笑着指了指操场角落的一个身影:“看见那个蹲在石头上的小男孩了吗?他叫小石头,去年我来的时候,他连课都不敢上,就躲在这看别的孩子玩。”她顿了顿,声音放轻了些,“你们待会去跟他聊聊,就知道‘种庄稼’对这里的孩子来说,从来不是‘种个花’那么简单。”
说话间,清溪村小学的孩子们已经排着队出来了。校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以前是筱棠的老同学,见到念棠就笑着迎上来:“念棠啊,孩子们盼了你好几天了,天天问‘段老师啥时候带向日葵种子来’。”
念棠跟着校长走进教室,土坯墙刷得雪白,墙上贴着几张泛黄的奖状,最上面一张是“1985年乡村教育先进单位”,落款处还有陆瑶的名字——那是当年陆瑶在这里当支教老师时,帮学校争取到的荣誉。教室里的桌椅有些陈旧,桌面被磨得发亮,却摆得整整齐齐,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搪瓷杯。
“今天咱们不上课本里的课,先做个小游戏。”念棠走上讲台,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罐,里面装着几颗饱满的向日葵种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种子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谁能说说,这颗种子种下去,会变成什么?”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女孩举起手:“会变成向日葵,能长好高,结的瓜子能炒着吃!”
“说得对。”念棠笑着点头,又看向角落里的小石头——他今天没躲在外面,却还是低着头,手指抠着桌角。念棠慢慢走过去,把玻璃罐递到他面前:“小石头,你见过向日葵吗?”
小石头猛地抬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怯意,却还是小声说:“见过……我爷爷种过,去年干旱,都枯死了。”他的声音越来越低,“爷爷说,要是向日葵能活,就能换钱给我买新书包了。”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省城来的学生们都愣住了——他们从来没想过,一颗小小的种子,会被一个孩子和“新书包”联系在一起。念棠摸了摸小石头的头,把罐子里的种子倒出一颗,放在他手心:“你看这颗种子,是老师用‘特殊方法’培育的,就算天旱,它也能长得很好。咱们今天一起把它种下去,等它成熟了,你就能用瓜子换新书包了,好不好?”
小石头的眼睛亮了起来,用力点头,手心紧紧攥着那颗种子,像是攥着一个宝贝。
接下来的实践课,念棠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带两个村里的孩子,一起去操场东边的土地种向日葵。她特意把林晓雨和小石头分在一组,还递给林晓雨一把小铲子:“晓雨,你负责教小石头怎么挖坑,记得坑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大概这么深。”她用手比划了一下,“还有,浇完水之后,要在旁边插个小木棍做标记,这样就能每天观察它长多高了。”
林晓雨接过铲子,看着小石头认真的样子,心里突然有点不是滋味。她蹲下来,按照念棠说的,教小石头挖坑,小石头学得很认真,小手拿着小铲子,一点一点地挖着土,额头上渗出了细汗,却没喊一声累。
“小石头,你为什么这么想种好向日葵啊?”林晓雨忍不住问。
小石头抬起头,脸上沾了点泥土,却笑得很灿烂:“因为段老师说它能活,还能换书包。我想背着新书包,跟爷爷说‘我也能种活庄稼了’。”他顿了顿,又小声说,“爷爷说,以前段太奶奶(筱棠)也帮村里人种过庄稼,让大家都能吃饱饭。我也想跟段太奶奶一样,帮爷爷干活。”
林晓雨的心猛地一震,她想起出发前妈妈给她装的新书包,想起自己总嫌弃书包不够好看,却从没想过,一个新书包,对这里的孩子来说,竟是这么珍贵的愿望。她看着小石头手里的种子,突然觉得手里的小铲子重了很多——这不是在“种向日葵”,是在帮一个孩子种希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