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拍卖行的线索
午后的阳光像被揉碎的金箔,透过拍卖行顶层VIP室的落地窗,在冰凉的米白色大理石地面上投下细长而斑驳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旧纸张混合的味道,苏念跟着沈亦臻走进这间装潢雅致的房间时,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随身携带的帆布包带,心里那丝忐忑像藤蔓般缠绕着,越收越紧。
昨天傍晚,在沈亦臻祖父那本泛黄的线装日记里,“青花缠枝瓶”五个字像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在她心底漾开层层涟漪。合上日记时,父亲临终前的模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年她才十六岁,医院的白色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父亲躺在病床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她的手,呼吸微弱却执拗地反复念叨着“拍卖行”“瓶子”“保住”这几个词,直到最后一口气咽下,眼睛还望着窗外,像是在期盼着什么。那时候她不懂,只觉得父亲是病糊涂了,可如今想来,那些破碎的词语,分明是父亲用生命留下的线索。
“苏小姐,坐。”沈亦臻的声音温和,打断了她的思绪。他拉开一张铺着墨绿色丝绒软垫的椅子,示意她坐下,自己则走到墙边的红木桌前,按下了桌上的内线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他的声音褪去了平日里的温和,多了几分沉稳与不容置疑:“李经理,麻烦把1998年秋季拍卖会的全部档案调上来,送到顶层VIP室,我现在要用。”
电话那头传来恭敬的应答声,不过十分钟,VIP室的门就被轻轻敲响。一个穿着黑色西装、戴着金边眼镜的中年男人推门而入,手里抱着一个厚重的深棕色档案袋,袋口用红色的火漆印封着,印纹是拍卖行的标志性徽章——一朵绽放的玉兰花。“沈总,您要的档案都在这里了,1998年秋拍的所有拍品名录、买家资料和交易记录都齐全。”李经理将档案袋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瞥了一眼坐在一旁的苏念,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却没敢多问,躬身退了出去。
沈亦臻伸手将档案袋推向苏念,指尖轻轻敲了敲袋口:“打开看看吧,或许能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
苏念深吸一口气,指尖触碰到粗糙的牛皮纸档案袋,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跳得飞快。她小心翼翼地抠开火漆印,打开档案袋,一股陈旧的纸张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的文件被整齐地装订成册,第一页是秋拍的总目录,用黑色的宋体字印着“1998年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拍品总目”,落款日期是1998年9月15日——距离父亲去世,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她的手指在密密麻麻的拍品名录上缓缓滑动,从商周青铜器到明清书画,再到近现代玉器,每一个字都看得格外仔细。指尖划过“瓷器”类目时,她的呼吸微微一滞,放慢了速度。青花、粉彩、斗彩、珐琅彩……一个个熟悉的名词在眼前闪过,直到“青花缠枝莲瓶”七个字映入眼帘,她的手指猛地顿住,呼吸骤然停滞。
那一行字的字体比其他拍品更粗重,像是特意标注过,后面跟着简单的介绍:“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器型规整,釉色莹润,缠枝莲纹繁复精美,为乾隆时期官窑精品。”
苏念的心脏“咚咚”地跳着,几乎要撞开胸膛。她颤抖着翻开下一页,一张黑白照片赫然出现在眼前——照片里的青花缠枝莲瓶,瓶身修长,瓶口微微外撇,瓶身上的缠枝莲纹蜿蜒缠绕,花瓣饱满,笔触细腻,和她记忆中父亲书房里那张旧照片上的瓶子,一模一样。
她记得小时候,父亲总喜欢在书房里待着,书桌的抽屉里锁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穿着长衫的男人抱着一个青花瓶,背景是老宅的大门。她问过父亲那是谁,父亲总是笑着说:“那是你祖父,怀里抱着的是咱们苏家的传家宝。”后来父亲去世,母亲整理书房时,那张照片也不见了踪影,她以为是母亲收起来了,直到今天看到这张照片,才知道父亲当年有多珍视这件宝物。
“怎么样,是不是和你记忆中的一样?”沈亦臻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苏念抬起头,眼眶有些发红,她点点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是……是一样的,和我父亲书房里照片上的瓶子,一模一样。”
沈亦臻的目光落在照片下方的备注栏里,轻声念道:“备注:苏家旧藏,1998年9月20日拍卖,买家:沈从安。”
“沈从安”三个字像一道惊雷,在苏念耳边炸响。她猛地看向沈亦臻,眼神里充满了震惊:“沈从安……是你父亲?”
沈亦臻轻轻点头,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眼神变得深邃:“是,我父亲。当年他拍下这件文物后,一直放在沈氏家族博物馆里展出,直到三年前,博物馆扩建,才把它移到了私人收藏室,由专人看管。”他顿了顿,目光紧紧盯着苏念手里的照片,“你父亲当年,是不是也想拍下这件文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zjsw.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