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初步判断来看,这本账本的纸张是清末时期常见的宣纸,墨迹也符合当时的书写特征,应该是原件无疑。”周启明放下放大镜,语气中难掩激动,“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填补了清末民间文物保护研究的空白。我们之前对那个时期的文物保护研究,大多集中在官方举措和文人雅士的收藏行为上,对民间自发的护藏活动了解得很少,这本账本正好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为了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文物局随后组织了多学科专家团队对账本进行全面鉴定。纸张检测专家通过专业仪器分析了宣纸的纤维结构和制作工艺,确认其产于清末江南地区;书法鉴定专家对比了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认定账本上的字迹符合当时的书写风格,且出自多人之手,与陈守义讲述的“村民共同记录”相吻合;历史研究专家则结合相关史料,考证了账本中记录的事件、人物和文物,发现大部分内容都能与历史背景相互印证。
经过半个月的细致鉴定,专家团队最终给出了鉴定结论:这本《临水乡文物护藏录》是清末民间文物保护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它不仅详细记录了特定区域内的文物留存情况,为文物普查和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更生动展现了清末民间人士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行动,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文物保护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鉴定结果出来后,文物局立即召开会议,讨论账本的后续处理事宜。经过慎重研究,最终决定将这本账本正式收录进国家博物馆的“民间文物保护史料专区”,进行专业的修复和保存,并适时向公众展出。
“苏小姐,麻烦你联系一下陈守义老人,我们想正式邀请他参加即将举办的‘百年文物守护’专题展览。”文物局展览部主任王莉找到苏念,脸上满是期待,“我们希望他能在展览现场,向观众讲述这本账本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清末民间的文物保护历程,传承和弘扬文物保护精神。”
苏念立刻拨通了陈守义的电话,当她将鉴定结果和邀请信息告知老人时,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后传来了哽咽的声音。“真的吗?这本账本真的这么有价值?还能去北京参展?”陈守义的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是的,陈大爷,您太爷爷留下的这本账本,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苏念的声音带着笑意,“文物局特意邀请您去参加展览,给大家讲讲您家祖辈护藏文物的故事,让更多人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
“好!好!我一定去!”陈守义激动得连说了几个“好”字,“我这就准备准备,到时候把我太爷爷和爷爷的故事好好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百姓也能为保护文物出一份力!”
挂了电话,苏念的心里也充满了暖意。她能想象到陈守义老人此刻的心情,这本承载着家族几代人守护的账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认可,而那些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的民间文物保护者,也终于有机会被更多人铭记。
展览举办前夕,苏念特意前往临水乡接陈守义老人前往京市。当汽车驶离村庄时,陈守义老人频频回头,望着远处的老宅和那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眼神里满是不舍与眷恋。“这还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这么远。”他感慨道,“要是我爷爷和太爷爷能知道今天的事,肯定会特别高兴。”
抵达京市后,文物局为陈守义老人安排了住宿,并派专人陪同他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当陈守义老人看到那些跨越千年的珍贵文物时,眼神里满是敬畏。“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们必须好好保护。”他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朴素的责任感。
展览开幕当天,国家博物馆人头攒动。“百年文物守护”专题展览通过文物展示、史料陈列、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物保护历程。而《临水乡文物护藏录》作为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被放置在核心展区的独立展柜中,经过专业修复后的账本,字迹清晰,页面平整,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
陈守义老人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站在展柜旁,身边围满了前来参观的观众。他拿着话筒,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缓缓讲述起这本账本的来历和家族几代人的守护故事。从太爷爷成立护藏会的初心,到村民们齐心协力保护文物的点滴,再到自己多年来的精心保管,每一个细节都讲述得格外动人。
“当年我太爷爷常说,文物是咱们民族的根,丢了根,就丢了魂。”陈守义老人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这么多年来,我们陈家一直记着这句话,把这本账本当成传家宝。现在,我把它交给国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也希望年轻人能接过文物保护的接力棒,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好好传承下去。”
观众们认真地听着,不少人被深深打动,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一位年轻的观众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文物保护是专家和博物馆的事,听了陈大爷的故事才知道,普通老百姓也能为文物保护做贡献。这些民间的守护力量,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zjsw.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