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专家的帮助
秋意渐浓,基金会的庭院里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踩上去沙沙作响。苏念坐在古籍修复室的窗前,指尖轻轻拂过那本残破的线装古籍,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模糊不清的文字如同蒙着一层厚重的迷雾,任凭她尝试了多种现代修复技法,始终无法让其清晰显现。
这本古籍是上个月从南方一座老宅中征集而来的,据考证成书于清代中期,记录了当地民间工艺的传承技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长期受潮、虫蛀,书页边缘残缺破损,部分字迹晕染模糊,尤其是中间几页关键内容,几乎成了一片模糊的墨团。苏念已经在这上面耗费了近三周的时间,从除尘、脱酸到加固,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可最核心的字迹还原问题,却始终没有进展。
“还是不行吗?”沈亦臻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菊花茶,轻轻放在苏念手边的案几上。
苏念抬起头,眼底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难掩对古籍的珍视:“嗯,现代的数码还原技术试过了,化学试剂也不敢轻易用,怕损伤原本就脆弱的纸纤维。这些字迹是用传统松烟墨书写的,受潮后墨色渗透,和纸张纤维紧紧粘在了一起,强行处理只会让情况更糟。”
她拿起放大镜,对准其中一页模糊的字迹:“你看这里,原本应该是记载纺织技法的关键步骤,现在只剩下断断续续的笔画,根本无法辨认。如果不能把这些文字还原,这本古籍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沈亦臻顺着放大镜的方向看去,只见泛黄的纸页上,墨色如同被雨水冲刷过一般,晕开成一片片深浅不一的灰色,那些曾经工整的小楷,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他沉默片刻,沉声道:“我来想办法。”
苏念有些意外地看向他:“你有头绪?”
“不算头绪,但或许能找到人帮忙。”沈亦臻的目光落在古籍上,语气笃定,“我想起一位退休的古籍修复专家,姓陈,名叫陈景行,以前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部的主任,专攻明清古籍的修复,尤其擅长传统修复技法。我父亲当年做文物保护项目时,和他有过交情,或许他能有办法。”
苏念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真的吗?那太好了!只是……陈老已经退休了,会不会不愿意轻易出山?”
“古籍修复是他一辈子的心血,我想,他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么有价值的文献被埋没。”沈亦臻拿出手机,翻找出一个尘封已久的号码,“我先联系试试,态度诚恳些,应该没问题。”
他走到窗边拨通了电话,语气恭敬而恳切,将古籍的情况、基金会的初衷以及目前遇到的困境一一说明。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随后传来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带着一丝审慎,也藏着对古籍的关切。
挂了电话,沈亦臻转过身,脸上带着笑意:“成了。陈老说后天过来看看,他说‘真正的古籍修复,既要懂纸,也要懂墨,更要懂古人的心’,听他的语气,似乎对这本古籍很感兴趣。”
苏念长舒了一口气,连日来的焦虑仿佛消散了大半。她小心翼翼地将古籍放进特制的锦盒里,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太好了,有陈老指导,肯定能找到办法。我这就把修复室再整理一下,准备好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不能让陈老觉得我们不够专业。”
接下来的两天,苏念几乎泡在了修复室里。她将修复台上的工具一一擦拭干净,从镊子、毛笔到喷壶、宣纸,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又按照沈亦臻提供的信息,准备了传统的楮皮纸、桑皮纸,还有研磨好的松烟墨、朱砂,甚至特意托人从乡下买来最纯正的糯米浆——这些都是传统古籍修复可能用到的材料。她还把之前做的修复记录整理成册,详细标注了每一步的操作和遇到的问题,方便陈老查看。
沈亦臻也没闲着,他亲自开车去城郊的老街区,找到了陈老居住的四合院。提前打扫了客房,准备了适合老年人的饮食,又详细规划了从四合院到基金会的路线,确保陈老往返方便。他知道,像陈景行这样的老专家,最看重的是诚意,细节上的周到远比物质上的堆砌更能打动人。
约定的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苏念就已经守在了基金会门口。秋露微凉,她裹了件薄外套,目光不时望向路口,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沈亦臻陪着她,看她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忍不住安慰道:“别着急,陈老一向守时,应该快到了。”
话音刚落,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来,停在了基金会门口。车门打开,首先下来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头发花白却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领口袖口平整干净,手里提着一个古朴的木箱,眼神清亮,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严谨与温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zjsw.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