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和沈亦臻一页一页地翻阅,时而为先辈们的机智勇敢而赞叹,时而为文物遭遇的劫难而揪心。其中一个案例让苏念停下了脚步,她的手指落在那段文字上,声音带着几分凝重:“你看这个案例,光绪二十三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周边许多古墓被盗,文物遭劫掠,先祖们组织了一批志愿者,深夜潜入被盗古墓,将残留的文物抢救出来,藏在城郊的废弃寺庙中,才得以保全。”
沈亦臻凑近细看,文字中详细记录了抢救过程的艰险:“夜黑风高,盗洞幽深,时有盗墓贼出没,又恐被联军察觉,众人皆屏息凝神,徒手挖掘,衣衫划破,手脚受伤,亦不敢有丝毫懈怠。历时三日,共抢救出青铜器七件,玉器三件,竹简数十枚,皆妥善封存,待战乱平息后,移交至当地府衙保管。”
“太不容易了。”苏念轻声叹息,眼底泛起一丝湿润,“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先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文物,这份勇气与担当,真的让人敬佩。”
沈亦臻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他轻声安慰道:“正是因为有先辈们的坚守与付出,这些珍贵的文物才能流传至今,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历史的见证。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苏念点点头,擦干眼角的湿润,继续往下翻阅。不知不觉间,夜色渐深,书房里的灯光柔和而明亮,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手册的页码渐渐临近末尾,就在苏念以为即将看完的时候,一段文字吸引了她的目光,让她瞬间停下了动作,呼吸也微微一滞。
那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光绪二十六年,战乱四起,烽烟弥漫,直隶一带,文物遭劫尤甚。正定府有古寺一座,名曰‘开元寺’,寺中藏有唐碑三通,宋瓷数件,另有佛经数十卷,皆为稀世珍品。乱兵将至,寺僧惶恐,百姓流离,文物危在旦夕。沈氏敬之、苏氏明远闻讯,星夜赶往正定,联合当地乡绅百姓,商议保护之策。众人皆曰:‘文物乃祖宗之物,不可让其毁于战火,遭人劫掠。’遂议定,由乡绅出资,百姓出力,将寺中文物尽数转移,藏于城郊山洞之中。乡绅王某献粮,供转移之人食用;村民李某熟悉山路,为向导;铁匠张某打造木箱,用以盛放文物;妇女们缝制棉垫,包裹易碎之器。众人齐心协力,昼夜不停,三日内将所有文物转移完毕,妥善封存。乱兵过后,文物完好无损,众人又将其运回寺中,加以修缮保护。此役,赖沈苏两家之力,得百姓之助,方保文物周全,实乃幸事。”
苏念反复读着这段文字,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她抬起头,看向沈亦臻,眼底闪烁着异样明亮的光芒:“亦臻,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先祖,曾经联合当地百姓,一起保护过一批战乱中的文物!”
沈亦臻也早已看完了这段文字,他的目光深邃而明亮,心中同样翻涌着难以平静的情绪。“我看到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沈苏两家,联合百姓,共护文物。这不仅仅是一个案例,更是一种传承。”
“是啊,传承。”苏念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晚风吹拂着她的长发,也吹散了些许疲惫。窗外,月光皎洁,洒在庭院中的石榴树上,树影婆娑,静谧而美好。“在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甚至没有安全的环境,先祖们仅凭一腔热血与责任感,就能发动百姓,共同保护文物。他们相信,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私产,而是整个民族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每个人的责任。”
沈亦臻也走到窗边,与她并肩而立,目光望向远方的夜空,思绪万千。“清末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际,先祖们尚且没有放弃文物保护,反而联合民众,共渡难关。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充足的资源、更完善的制度,更应该扛起这份责任。”他转过头,看向苏念,眼神坚定而认真,“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或许可以效仿先辈,做一些事情?”
苏念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转头看向沈亦臻,仿佛从他眼中看到了自己心中正在萌芽的想法。“你也是这么想的?”她激动地说道,“我刚才就在想,先祖们能联合百姓保护文物,我们为什么不能?现在虽然没有战乱,但文物保护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比如民间散落的文物缺乏专业的保护知识,容易受损;一些偏远地区的文物因为交通不便、资金不足,得不到及时的修缮;还有一些文物遭到非法盗掘、走私,面临着流失海外的危险。”
“没错。”沈亦臻点头,语气愈发坚定,“现在的文物保护,大多依赖官方机构,比如博物馆、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等,这些机构虽然专业,但力量有限,难以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和偏远地区,很多民间文物处于‘无人管、无人护’的状态。而民间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百姓们有保护文物的意愿,却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组织和渠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zjsw.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