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无形的基石
租赁合同在夏沫和法律朋友的仔细斟酌下最终签订,没有发现明显的陷阱。隔壁店铺的钥匙很快交到了林晓手中。可靠的施工队随即进场,敲墙打隔断的噪音,预示着知味馆即将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然而,物理空间的扩张尚未完成,无形的管理挑战却已悄然降临。
随着李小明和两名新服务员(小张和小王)的加入,原本依靠默契和口头吩咐就能运转的小团队,开始出现不协调的音符。食材的领用变得随意,有时甚至影响到预定菜品的出品;工具使用后没有及时归位,苏杭为此发过一次不小的火;两名新服务员对客人的服务标准不一,偶尔会收到关于服务态度的细微投诉。
王阿姨忙得团团转,既要盯着装修现场的物料,又要协调店里日益繁杂的事务,感觉比之前只有他们四个人时还要累。她习惯于用以往的经验和人情来管理,但面对逐渐增多的面孔和事务,这套方法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小晓,这样不行啊。”这天晚上,王阿姨揉着太阳穴,满脸疲惫地对林晓说,“现在人多事杂,没个规矩,都快乱套了。今天小明差点把留给明天招牌菜的肉给用了,我说了他两句,小伙子还有点不服气。”
林晓看着王阿姨眼角的皱纹,心中了然。他知道,店铺要发展,光靠手艺和热情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是比装修更重要的“基石”。
“阿姨,店里这些日常管理的规矩,得立起来了。”林晓郑重地对王阿姨说,“您是最了解店里情况的人,这方面,您来牵头,我和夏沫、苏杭配合您。”
王阿姨愣了一下,有些犹豫:“我?我能行吗?我都没念过几年书……”
“您行的。”林晓语气肯定,“您懂得人情世故,知道怎么把事情理顺。不需要多复杂的条文,就把我们平时该怎么做,用最简单的话写下来,让大家照做就行。”
感受到林晓的信任,王阿姨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好!那我就试试!”
接下来的两天,王阿姨仿佛焕发了事业第二春。她拿着个小本子,拉着林晓、苏杭和夏沫,一点点地梳理流程。
向后厨领用食材,必须登记种类、数量、用途,并由当值厨师签字确认。
所有工具使用后,必须清洗干净,放回指定位置,苏杭亲自绘制了工具定位图。
服务员上岗前必须检查仪容仪表,面对客人要用统一敬语,点单、上菜、送客都有标准流程。
甚至细到每天开门前要检查哪些项目,打烊后要完成哪些清扫工作,她都一条条列了出来。
她没有用什么高深的管理学术语,用的都是最朴实的大白话,比如“东西从哪儿拿的,用完放回哪儿去”、“对客人要笑脸相迎,手脚勤快”、“公家的东西不能随便糟蹋”。
林晓和夏沫帮她将这些条条款款整理成了一份简易的《知味馆运营手册(初版)》。苏杭则对后厨相关的部分进行了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条都服务于最终出品的质量。
制度初立,阻力随之而来。
最大的抵触来自后厨。李小明还好,他习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得认真。但另外两个新招聘的帮厨(一个负责杂务,一个负责部分切配)就有些怨言。
“王姐,拿颗葱也要登记,太麻烦了吧?”负责杂务的老赵嘟囔道。
“这规矩也太多了,比以前在酒楼还严。”切配小孙也私下抱怨。
王阿姨没有强行压服,而是选择在一天工作结束后,把后厨几个人召集起来,开了个小会。她没有讲大道理,只是看着他们,语重心长地说:
“老赵,小孙,我知道你们觉得麻烦。但你们想想,要是谁都能随便来拿东西,今天少颗葱,明天缺块肉,等到林老板或者苏师傅要做招牌菜的时候,发现东西没了,那咋办?耽误了客人,坏了咱们店的名声,最后砸的是不是咱们所有人的饭碗?”
她顿了顿,又看向小孙:“规矩严,是为了不出错。咱们店为啥能火?就是因为林老板和苏师傅对味道要求严,一丝一毫都不能差。咱们后面的人要是图省事,切出来的东西粗细不一,火候能准吗?味道能对吗?”
她的话朴实无华,却句句戳在点上,联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老赵和小孙低着头,不说话了。
“咱们店小,但心不能小。”王阿姨最后说道,“把这些规矩做好了,习惯了,就不觉得麻烦了。以后店大了,咱们就是元老,是榜样!到时候,脸上有光,兜里也能更鼓,是不是这个理?”
恩威并施,情理交融。一番话下来,后厨的抵触情绪明显消解了不少。
【叮!团队成员‘王阿姨’成功化解内部管理危机,管理能力获得提升!】
【团队稳定性小幅增强!】
【支线任务‘团队的基石’隐性进度提升。】
制度在王阿姨的推动和林晓等人的支持下,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渗透到知味馆运营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初期仍有些磕绊,但混乱的局面确实得到了有效控制。物品摆放井然有序,工作流程清晰顺畅,新老员工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规范化的模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