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余波荡漾
冠军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并非金色的沙滩,而是混杂着荣耀、伤痛与未知的泥泞现实。
东京慈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那间单人病房,成了林晓团队临时的锚点,也成了外界窥探这场惨烈胜利背后故事的焦点。
苏杭在苏醒后的第二天,情况趋于稳定,但精神的萎靡和身体的虚弱让他大部分时间依旧在昏睡。他醒着的时候也很少说话,只是睁着眼,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或者侧头看着窗外一成不变的楼宇景观,那双曾经锐利如冰的眼睛,如今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灰霾。
医生私下告知林晓,苏杭手腕的旧伤因这次透支性使用并发急性炎症,预后很不乐观,即使康复,功能也会大打折扣。那句“可能无法再承受高强度精细厨房工作”的判词,像幽灵一样盘旋在病房上空。
林晓和夏沫轮流守夜,李小明则负责处理外联和起居。冠军奖杯被收进了行李箱深处,那份喜悦在苏杭的沉寂面前,显得如此不合时宜,甚至带着一丝罪恶感。
然而,外界的“余波”却正以惊人的速度荡漾开来。
挑战赛官方那条充满人文关怀的动态,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想象。「刹那芳华」的照片和苏杭倒下的故事(经过艺术化渲染的版本),通过社交媒体和美食专栏迅速传播开来。
“灵魂的重量”、“悲情英雄”、“向极致致敬”……一个个标签被贴上,将苏杭塑造成了一个为厨艺艺术献身的符号。连带着林晓团队逆境夺冠的经历,也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这带来了一些好处。几家原本对“枯松露”风波持观望态度的日本高端食材供应商,主动联系夏沫,表达了歉意和未来合作的意向。甚至有一两家欧洲的餐饮集团发来了橄榄枝,询问林晓是否有意向海外发展。
但荣耀与关注总是双刃剑。
一天下午,夏沫脸色凝重地拿着平板电脑走进病房,打断了林晓给苏杭喂水的动作。
“看看这个。”她将屏幕转向林晓。
那是一篇发布在某国际美食论坛的匿名长文,标题极具煽动性——《“悲情冠军”背后的真相:药物、谎言与精心策划的表演》。文章没有直接点名,但所有细节都指向林晓团队和苏杭。它质疑苏杭服用的并非普通镇痛剂,而是能提升专注力和稳定性的“智能药物”;它暗示“小山屋”和枯松露根本就是林晓团队自导自演的一场苦肉计,目的是博取同情和规避规则;它甚至揣测苏杭在赛场上的倒下,是计算好时间和效果的“表演”,用以绑架评审的感官和舆论导向。
文章逻辑缜密,引用了大量“业内人士”的模糊说法和经过剪辑的视频片段(包括苏杭抬蒸笼时手的颤抖和最后吞药的动作),极具迷惑性。
“是周世仁。”夏沫的声音冰冷,“手法很专业,找了枪手,通过海外服务器发布,很难直接追查到他身上。但这股味道,我不会认错。”
几乎同时,李小明的手机也响了起来,是国内一家关系不错的媒体朋友打来的,隐晦地提醒他们,国内网络上也开始出现一些类似的“质疑”声音,似乎有水军在背后推动。
舆论的风向,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分叉。支持和感动依然占据主流,但怀疑和审视的声浪,正在悄然滋生。
“他不想让我们安稳地享受胜利。”林晓放下水杯,眼神沉静。周世仁的这一手,阴险而持久。他无法在赛场上击败他们,就试图在赛场外,用流言和猜测,一点点玷污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瓦解他们的心神。
病床上,苏杭不知何时睁开了眼睛,正静静地看着他们。他听到了只言片语,苍白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发出极其微弱的声音:“……连累……”
“不关你的事。”林晓立刻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战斗。从来都是。”
苏杭闭上了眼,睫毛微微颤动,不再说话。但一股更深沉的自闭和厌弃情绪,似乎笼罩了他。
就在林晓和夏沫商讨如何应对这篇匿名文章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敲响了病房的门。
来人是马克主厨的那位年轻助理,他恭敬地递上一个包装素雅的果篮和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马克主厨嘱我送来他的问候。信是给林主厨的。”助理说完,便礼貌地告辞。
林晓拆开信。信纸是厚重的羊皮纸,上面是马克那力透纸背的英文笔迹。
“林主厨:
听闻苏师傅情况稳定,甚慰。
舆论场从来不是纯净的厨房,那里烹饪的不是食物,是人心。美味的真相有时需要时间才能沉淀,而噪音总会率先充斥空间。不必急于辩解,专注于你们手中的‘食材’——你们的技艺,你们的团队,以及他的康复。
附上的果篮中,有一盒来自瑞士的‘野生云莓酱’,风味独特,或能开阔思路。
我的提议长期有效。当你们准备好面对更广阔(也更复杂)的‘厨房’时,请联系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