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风暴之眼
决断如同落下的闸刀,斩断了退路,也廓清了前行的方向。
林晓团队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开始围绕“主动出击”的核心战略高速运转。苏黎世那家举办“感官与食物”艺术展的私人画廊,成为了他们精心选定的“风暴之眼”。
苏杭彻底将自己埋入了新的创作。
他将那封泛黄的信笺、那束黑白交织的头发、那块象征起源的“菌王”标本所带来的震撼与沉重,尽数倾注到他的“触觉告白”中。
新的系列被他命名为「蚀」。不再仅仅是批判,更增添了一种基于历史伤痛的悲悯与叩问。他用食材模拟被酸雨腐蚀的岩石肌理,用冰冷与温热的极端对比暗示情感的撕裂与岁月的温差,甚至尝试用特殊的风干技术,在点心底部留下若隐若现、如同古老岩画般的模糊痕迹,暗喻被时光掩埋的真相。
林晓则与马克、施密特紧密沟通。艺术展的开幕,将是风暴掀起的第一股气旋。他们需要确保这股气旋能吸引足够的目光,尤其是那些能对周世仁及其背后势力产生实质影响的——国际主流美食评论家、有分量的艺术媒体、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财经观察家,甚至是一些对“味王集团”扩张模式早有微词的竞争对手。
夏沫与施密特的合作则进入了更深的水域。通过施密特的特殊渠道,他们开始尝试回溯“味王集团”早年在东南亚和云南地区的商业活动记录,寻找与“小山屋”火灾、以及信中提及的“菌王”交易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这是一场在数据深海中的艰难捕捞,每一步都需避开对方可能布下的警戒网。
艺术展预展当天,画廊内外气氛微妙。收到特别邀请的嘉宾们衣着光鲜,交谈声却压得很低,目光不时扫向苏杭那个名为「蚀」的展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艺术鉴赏与猎奇探究的复杂情绪。
苏杭的作品被放置在画廊最核心的位置。粗粝的质感、压抑的色调、充满冲突的形态,与周围其他或炫技、或唯美的感官艺术作品格格不入,如同一片精心修饰的花园中,突兀出现的一块带着泪痕与血痂的伤疤。
预展没有对外开放,但陈静依旧出现在了现场,陪同着一位气度不凡、像是基金会高层的中年男士。他们停留在「蚀」系列前的时间很长,陈静不时低声向那位男士解释着什么,两人的表情都异常严肃。
林晓注意到,马克也来了,但他没有与任何熟人寒暄,只是独自一人,如同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穿梭在宾客之间,偶尔与施密特先生交换一个短暂的眼神。
风暴之眼,正在凝聚力量。
预展结束后,第一批专业评论开始在某些小众但极富影响力的艺术和美食评论网站上出现。评价呈现出预料之中的两极分化。
一篇题为《触觉的暴政?——评苏杭「蚀」》的文章,措辞尖锐地批评其“滥用食材的物理属性,以制造生理不适为能事,背离了食物给人带来愉悦的基本伦理”,称其为“一场精心策划的感官恐怖主义”。
然而,另一篇由资深艺评人撰写的《沉默的惊雷:论苏杭「蚀」中的历史在场与良知拷问》,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中写道:“苏杭先生以残损之躯,操弄着被遗忘的‘味道’,他指尖流淌出的不再是甜美的谎言,而是土地的记忆、时代的悲鸣……这些作品迫使观者离开舒适区,去直面我们共同造就的伤痕,其力量远超任何口号式的环保宣传。”
争议,正是林晓他们想要的。风暴开始旋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个原本小众的艺术展,也间接将聚光灯打向了与苏杭团队存在“纠纷”的“味王集团”。
预展后的第三天,夏沫和施密特那边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施密特通过一个已经停用多年的海外空壳公司交易记录,锁定了一笔发生在三十多年前、数额巨大且流向模糊的资金,付款方是一个与周世仁父辈关系密切的贸易公司,收款方则指向当时在云南活跃的一个小型生物研究团队。而这个研究团队的主要课题,据零碎资料显示,正是“稀有菌类的培育与商业化”。
几乎同时,夏沫利用黑客手段(在施密特的默许和指导下)从一个已被废弃的、属于“小山屋”老店主已故儿子的电子邮箱备份中,恢复了几封残缺的邮件。邮件内容涉及对一批“特殊样本”运输安全的担忧,以及一个模糊的警告:“……他们手段不干净,注意防火……”
“防火”两个字,与老店主提及的“火灾”恩情,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应。
线索的链条,正在一点点收紧。虽然仍缺乏能将周世仁父子直接定罪的铁证,但一幅关于掠夺、阴谋与掩盖的图景,已越来越清晰。
然而,就在他们为这初步的突破感到振奋时,李小明在协助苏杭从疗养中心往返画廊的途中,发现了一辆黑色轿车,连续两天在不同时段,出现在并不顺路的相同路线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